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7日
银发映田畴 科技助农惠万家
——记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杜文财
    ● 杜文财(右一)给大棚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
  记者 叶树峰
  前一段时间,在延川县杨家圪台镇,69岁的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老科协副会长杜文财和果树专家郑建顺正在果园里,手把手教果农如何使用“顺顺”牌苹果疏果剂,并讲解果园管理、化肥的使用与识别等内容。“老科协的技术培训就像及时雨,去年我家苹果亩产提高了1000公斤。”果农陈焕杰和杜文义算起增收账喜笑颜开。这浸透汗水的画面,正是杜文财退休生涯最寻常的剪影。
  2016年,时任延安市农科所副所长的杜文财光荣退休。虽然卸下了公职的担子,但他转身便将数十载积淀的农技智慧与滚烫初心,毅然投向更为广阔的田野。退休次日,他便奔赴甘泉县高哨乡圪崂村扶贫一线,从此开启了“退而不休”的崭新征途。
  扶贫攻坚 老将披甲再出征
  圪崂村深锁偏远山区,土地贫瘠,观念陈旧,产业凋敝。面对困局,杜文财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精准“号脉”后开出了“调整结构、整村推进”的良方。他敏锐捕捉到玉米价格低迷的痛点:“一公斤才卖2块钱左右,一亩地累死累活收几百公斤,满打满算也就千把块钱。”铿锵话语背后是破釜沉舟的决断:压缩玉米,扩种马铃薯与大豆。
  良种是希望的火种。他引进脱毒良种“克新一号”,马铃薯亩产奇迹般从几百公斤跃升至1500公斤以上,产值翻了三番;从山东引入的绿皮绿肉大豆,与甘泉豆腐干厂签订订单,身价倍增;更新后的沈单系列玉米单产从400公斤跃升750公斤,既保障粮食,又充盈饲草。三年深耕,汗水浇灌出丰硕果实——31户56人稳稳脱贫,温饱不再是悬在头顶的愁云。
  大棚传技 科技星火燃希望
  2018年,当延川县农业局发出特聘邀请,杜文财毫不犹豫将“办公室”搬进了杨家圪台镇的蔬菜大棚。这里设施蔬菜刚起步,技术基础薄弱,如同亟待开垦的处女地。他的服务对象泾渭分明:一边是承包75座棚的创奇公司,九成产业工人毫无经验;另一边是拓家川村8户初次“吃螃蟹”的普通农民。
  在创奇公司,杜文财化身“田间教授”。从翻地起垄到栽苗打药,每一个环节都在棚内现场拆解、示范。他摸索出“出工前培训、生产中指导、收工后验收”的铁律,将纸上技术炼成工人手上的真章。当与北京签订的番茄订单迎来丰收,棚内果实累累、整齐健壮,每一颗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对拓家川村的8位“新生”,杜文财的承诺掷地有声:“有问题,随叫随到。”他建立微信群,随时解疑释惑,更以市场前景分析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在他的精心守护下,刘向红一棚小瓜收入8000多元,李富雄的豆角换来6000多元,史金吾两棚西瓜收入过万元……首战告捷的喜悦在农户心中燃起产业燎原的信念。
  双轨并行 智慧甘霖润千户
  2019年转战棚栽规模最大的关庄镇,面对上千座棚、500多户农家的庞大需求,杜文财创造性采用“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双轨工作法。农时就是军令,6月瓜果罢园,他逐村传授高温闷棚技术;7月延后西红柿移栽,他择户示范,现场讲解、操作、答疑,让科技看得见摸得着。农户一个求助电话,他便风尘仆仆赶去。
  两载春秋,60多场培训会如及时雨,惠及农民5000余人次,万余份技术资料带着温度传递到田间地头。心血浇灌,终成沃野繁花:承包大户沙红卫30棚年入百万元;关家庄贺安平一棚小瓜收入8万多元;太相寺张军军辣椒棚创收8万元……典型如星火,效益似劲风,推动关庄镇棚栽产业蔚然成势,成为农民增收、县域发展的强劲引擎。
  老骥伏枥“双助力”续写新章
  2021年,延川3年聘期结束,杜文财的身影又活跃在延安市老科协的平台上。甫一加入,他便挑起重担,当选副会长,扛起“助力乡村振兴”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的“双助力”大旗。
  他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在“党的故事我来讲”中深情讲述延安光华农场的历史烽烟。在“双助力”一线,他助力推广“顺顺”牌苹果疏果剂,足迹遍布西北乡村。截至目前,该技术累计推广14万亩,亩均节省人工成本800元~900元,总节支高达1.12亿元,科技之光在黄土高原上结出真金白银的硕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杜文财的银发在陕北高原的风中拂动,身影在纵横阡陌间日渐佝偻。有人问起坚守的理由,他指着远处一座座孕育着生机的大棚,目光深远:“只要土地还在召唤,农民还需要技术,我这把老骨头,就还能在田埂上再走几程。”
  从青丝到白发,从在职到退休,杜文财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四十余载如一日书写着对“三农”的深沉眷恋。他的足迹踏遍山峁沟壑,将晚霞的光辉熔铸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这位古稀农人用不退场的担当证明,赤子之心的余晖,足以照亮一片土地前行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