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7日
从牛产业到产业“牛”
——高秋红与石窑村的“破冬”之路
    ● 膘肥体壮的肉牛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料
  记者 刘小艳 通讯员 张伟 申壮
  近年来,肉牛市场遭遇“寒冬”,价格从每头2万元骤降至不足8000元,养殖户普遍亏损。然而在延川县贾家坪镇石窑行政村,村党支部书记高秋红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不仅带领村民蹚出了一条“牛”路子,也让石窑行政村实现了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借世行东风,创兜底模式
  走进延川县乘风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肉牛棚、草料棚格局分明,干净整洁。理事长高秋红正带领社员给牛群喂料,只见他熟练地将草料均匀地铺在饲槽内。栏舍里,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料,皮毛油光发亮。
  在饲喂间隙,高秋红不忘叮嘱社员做好牛舍清洁和饲料储备工作。谈起合作社的创立,他的思绪回到了2016年。那一年,延川县引进世界银行贷款陕西省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发展项目。这一消息让高秋红心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于是,在他的带领下,石窑行政村迅速抓住机遇,成立乘风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由他担任理事长,于2017年6月份获得省外资办批复。
  “合作社采用‘农户养殖 合作社兜底’的模式运营,吸纳了367个农户。农户不用掏一分钱,只管把分到的牛养大就可以分红,生下的小崽还归自己。”高秋红说。
  战牛价寒潮,寻破局新路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石窑行政村的养牛规模不断扩大,牛群在宽敞的牛棚里悠然进食,不仅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成为十里八乡人人艳羡的好产业。然而,好景不长,这两年全国牛肉价格持续走低,给石窑行政村的养牛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低迷的市场行情下,饲料价格却持续走高,让养殖户们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每头肉牛都像一块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面对辛辛苦苦养大的牛,却要赔本出售的严峻形势,高秋红没有退缩,而是带领村民不断苦练内功。在饲料供应、育种、育肥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寻求突破。他们积极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专家指导,引进优质肉牛品种提升品质,还带动农户回收玉米秸秆,推广发酵饲料技术,不仅使养殖成本进一步降低,还让93户玉米种植户,每户增收600元。
  “我们引进了西门塔尔、夏洛莱、秦川配种黄牛等新品种,提升了经济效益;还利用发酵饲料技术,降低了30%的成本;再就是想办法拓宽销售渠道,除了卖给牛肉馆,我们还利用抖音号、微信群销售牛肉。”高秋红介绍。
  在寻找销路的过程中,高秋红发现,虽然市场上牛肉难卖,但消费者对于新鲜、安全的牛肉需求依然旺盛。于是高秋红灵机一动,决定依托马家湾古村落成熟的旅游资源,开一家全牛宴牛肉火锅店,直接将村民们养殖的优质肉牛摆上自家村子的饭馆里。
  牛肉火锅店开业后,凭借着新鲜的食材、独特的口味和实惠的价格,迅速吸引了大量顾客。厨房中,厨师熟练地切着新鲜牛肉;餐桌上,顾客们大快朵颐,对牛肉的品质赞不绝口。短短半个月,牛肉火锅店便盈利3万多元。
  “我们每头牛都有检疫证,牛肉按部位定价,品质有保障,客人也吃得放心,回头客越来越多。”高秋红说。
  除了高秋红自己的摸索和打拼,政策的扶持也至关重要。尤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动肉牛、奶牛产业纾困”,并给出一套政策“组合拳”,用以稳定基础产能。
  在延川县,从养殖每头牛补助500元,到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牛的口蹄疫防疫等,每一项政策都如冬天的暖光照耀在他们的身上。
  鲍建宁作为贾家坪镇兽医站站长,又是高级畜牧师,几乎每周都会来合作社转转,一来是查看肉牛的长势,二来对发现的病牛予以及时的治疗,为肉牛养殖保驾护航。
  “作为检测兽医站,我们主要任务是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牛的口蹄疫防疫,在政策上全力倾斜支持;在产地检疫方面,现在卖牛必须在‘陕西动检App’上填报信息,并按实际数量出具检疫证明;治疗上,只要养殖户打电话,我们就会全力以赴到场诊治。”鲍建宁说。
   变牛粪为宝,筑立体产业
  在深耕肉牛养殖产业的同时,石窑行政村也在积极推动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当地充分利用养殖场牛粪发展有机种植,为村里100座西瓜拱棚和2830亩山地苹果园提供有机肥料。
  走进西瓜种植区,一颗颗硕大的美都西瓜垂吊在藤蔓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种植户正在悉心打理,为采摘做准备。与此同时,在山上的高质量果园里,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为这些富士苹果套袋。高秋红和果农穿梭在林间,仔细查看今年苹果的长势。
  通过构建“牛—果—瓜”立体产业体系,石窑行政村成功实现了不同产业的优势互补与风险对冲。这种创新模式使村集体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养殖业收入占比从原来的85%优化至58%,形成了更加健康的产业生态,也让村民的收入有了保障。
  “今年我们套了40多万袋,去年销售额大概26万元,算下来效益差不多,价格也还可以。”延川县贾家坪镇石窑行政村村民马占峰说。
  从曾经“无劳动力、无技术、无产业”的“三无”村到如今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石窑行政村的蜕变令人瞩目。“寒冬”总会过去,某种程度来看,“低谷”也是产业提质升级的契机。它催促着石窑行政村不断向有示范带动、有技术指导、有产业规模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迈进。
  “总要有人带头蹚路,我们合作社有373户,这么多户要生活、要发展。你看,牛价下滑时,倒逼我们扩产业、降成本、打品牌。现在村里不仅养牛,还有拱棚西瓜、山地苹果等产业,收入渠道多了,我们更有底气了。”高秋红说。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石窑行政村的牛棚、果园和村庄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高秋红和村民们依然忙碌着,他们在为产业的发展而努力,也是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当更多“牛书记”在“寒冬”中点燃创新之火,肉牛产业回暖的春天,或许就在翻越山峁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