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8日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印证了麻子在陕北地区的栽培历史悠久。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北土以大麻为油”。麻子制油技术在陕北已流传千年。5年前,25岁的延安青年李坚放弃大城市生活,回到延长县瓦石头村,传承“陕北石碾手工麻子油制作技艺”,用自己的坚持与守护——
捞油水,捞起千年“油魂魂”
  记者 刘彦 方大燕
  夜幕淹没了延长县瓦石头村的窑顶,灶膛里的柴火噼啪炸响,映得李坚脸膛红亮亮的。大铁锅中,金灿灿的油花花浮在汤面上,活像撒了一锅的碎金子。
  “时辰到了,捞油水。”李坚先用高粱秆制成的三角签小心翼翼地把碎金油花往一块儿拢,然后再抄起那杆磨得油亮的长把浅勺,屏住气、凝住神,稳稳地探入大铁锅中,轻轻地、慢慢地,捞起一勺又一勺油水。
  “捞油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细致活儿,急不得。”李坚露出陕北后生特有的憨笑,“心不静,油不纯,这最后一勺下去,捞的可是咱黄土地千年来传下的‘油魂魂’。”
  麻子香勾魂,黄土地里能刨出金疙瘩。可李坚一开始也没想干这个。
  清晨,太阳刚爬上“陕北石碾手工麻子油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的窑院,李坚就开始忙碌。大铁锅灶膛里腾起烟火,不一会儿,深褐色的麻子开始在滚烫的锅中爆响。
  “爷爷奶奶想叶落归根,我作为孙子,就把这根脉护得瓷实些。”李坚抡着铁铲在大铁锅里不停翻搅,那股子钻鼻的麻子焦香,能顺着沟谷梁峁飘出十里地。
  2020年,爷爷奶奶要回老家。从小跟着两位老人长大的李坚,便辞掉西安城里的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带着老人回到了黄土窝深处的瓦石头村。
  “初到瓦石头,黑夜里听的是老窑洞漏风窗棂发出的吱呀叫,白日里见的是山沟沟中望不出二里地的弯弯路。”李坚说,那时候心里慌,跟揣了窝活兔子一样。他怕自己的青春就此揉搓在这里,成天想着买张车票赶紧逃离。
  “最后还是留下来了,为爷爷奶奶,也为乡亲四邻们那一声声热乎乎的‘娃娃’。”李坚轻轻抚过老石碾上一道道被岁月磨出的沟壑。
  “娃娃,来搭把手。”年轻人向外跑,留下来守候村庄的都上了岁数,对互联网、智能手机生得很。李坚回村,让他们有了帮手。从仔细帮婆婆婶娘们缴水电费,到手把手教老汉儿们戳手机领电子医保,李坚在一桩桩琐碎里,摸到了黄土地温热的血脉。
  真正勾了他魂儿的,是老碾盘旁的那股子奇香。
  “那天,日头晒得地皮发烫,二爷爷李春文正在院里的大灶前用古法炒制麻子。一股风吹来,沁人的焦香直往人脑门里钻,‘腾’地一下就烧热了我的心。”李坚说,二爷爷那双沟壑纵深、结满铜钱厚茧的老手,总是日复一日地推着老石碾,年复一年地撇着油花花,“那一刻,我懂得了他那份对老手艺近乎倔犟的死守。”
  筛麻子、炒制、压油饼、熬油、炼油、除渣、装桶……李家人对这项传统技艺有着别样的情感。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坚的高祖父就开始研究制作手工麻子油,其曾祖父、祖父和叔父们都继承了这门好手艺。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清香美味的麻子油,曾经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外头闯荡的陕北娃,回回探家都馋这一口麻子油。可七斤麻子才熬一斤油,熬煎得脊梁淌汗。等我们这辈老骨头入了土,这手艺怕是要断根……”二爷爷李春文的叹息,深深地烙在了李坚心上,“这是黄土地里熬出的金汤汤,是飘在天南地北的陕北人舌尖尖上的乡愁,说甚也不能让它断了根。”
  自那天起,麻子油香就把这个年轻后生和黄土地的千年油魂拴成了死扣。
  李家的人都倔,认准了道儿,九头牛也拉不回。在二爸李海涛的力挺下,2021年,“瓦石头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落了地。祖传的石碾油坊,抖落了百年尘灰,成了“陕北石碾手工麻子油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从哪道湾里种的麻子饱满,到炒麻子时灶膛里的柴火该烧多旺,再到石碾压多少遭麻子油才最香……李坚一遍遍摸索、一次次试炼。
  “传承老手艺,不是躺在石碾盘上睡大觉,得蹚出新路子来,让老手艺接上时代的气息。”李坚说,陕北石碾手工麻子油制作技艺在老辈人手中,经过一代代淬炼传下来,工艺精湛着呢,麻子油香得勾人魂魄。
  “最难的,是怎么让这么香的陕北麻子油走出山沟沟,香了全国人的嘴和胃。”李坚脑瓜活,带着那盘吱呀哼曲的老石碾和金黄油亮的麻子油,天南海北地跑展销、亮绝活,费尽心思让更多的人认识麻子油,尝一尝香了一辈辈陕北人的老手艺的味道。
  老碾盘在科技感十足的LED灯下悠悠打转,当古韵撞上新潮,古香碰见饕客,城里人的腿也挪不动了。订单像三月的山桃花,扑棱棱地飞到了瓦石头村。
  “不到一年,我们的麻子油就卖了16万元。”李坚说,陕北麻子油是黄土地的“金油油”,所以他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老手艺掰开了、揉碎了教给村里人,手把手地带着他们制作麻子油、学习手机直播,把山沟沟里的“金油油”卖到了天尽头。
  “祖辈人传下来的好手艺,会的人越多,传承才能越好,麻子油的香味才会越浓。”李坚说。
  光卖麻子油还不解馋?那就变着花样耍!麻子油泼的辣子酱香透十里,麻子油腌的萝卜干嘎嘣脆响,麻汤饭熬出的香味满沟里窜……新花样如雨后的山花花,一茬接一茬往外冒。
  麻子油香飘出了黄土地。“陕北麻子油”延安、西安、榆林的直营店已经在规划。2024年12月《陕北石碾手工麻子油制作技艺工坊》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工坊,8位市县级传承人在非遗工坊扎了根。
  “老祖宗留下的石碾麻子油,真真能香死个人。”现如今,瓦石头村的老碾盘旁天天围满了推碾子、尝油香的外来客,笑声撞得山峁子打颤颤。仅仅四年多光景,跟着李坚干的20多户乡亲,腰包鼓了30多万元,冷清了半辈子的穷山沟旺了烟火气,迎来游客2万多人。
  当夜幕再次漫过山梁,灶膛中温和的炉火照着李坚专注的眉眼。长勺探入温静的油汤锅中,金黄的油花花散了又聚。
  “ 捞油水,是和老祖宗掏心窝子。这一勺一勺捞起来的,不光是油,还是咱黄土地千年不断的魂儿,是庄户人红火过日子的根儿,得守牢了。”李坚眼神坚定。
   【记者手记】
  油花花照路,老手艺创出新光景
  记者 刘彦
  “ 陕北石碾麻子油这个‘金油油’,已经成了我们瓦石头村人的钱袋袋,大家往后的好日子都靠它。”李坚的眼底跳着油花般的亮光,他说,游客冲着它来,瓦石头村人就用心用力让老碾新转,从古法里熬出新滋味,让每一位来到瓦石头村的客人,都能亲手推一推石碾子、炒一炒焦麻子,闻一闻油香、捞一捞油水,吃美麻子油制作的食物,听美陕北麻子油的故事。
  手下轻撇着油花,话里浸透了赤诚。
  如今在李坚手里,“捞油水”的老讲究早已超脱了手艺本身。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麻绳,一头拴着黄土高原千年的油香记忆,一头牵着乡亲们蒸蒸日上的新生活,让古老的山沟沟,在新时代的日头下,焕发出灼灼生机。
  李坚盼着,石碾盘上的焦麻子,香透黄土坡上的沟沟坎坎,大铁锅里的油花花,照亮千千万万庄户人的好光景,让陕北石碾麻子油老手艺在黄土高原上,漫山遍野花开香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