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步行出门有利于健康,当淘米水滋养出满园芬芳,当废纸盒变身红色教具,当节能模式成为生活标配……延安这座从革命年代开始就艰苦朴素的城市,如今正用生活智慧诠释着“节俭养德”的传统,并以最生动的方式证明:最好的环保,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学,而每个家庭、每位居民,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绿色出行:车轮上的低碳风景
“以前出门总爱开车,现在发现步行上下班,既不堵车还能锻炼身体。”早晨7点,家住新区的刘艳迎着晨光,笑着和邻居打招呼。她介绍说,步入中年后,身边的人更注重运动锻炼,她也一改以往开车的习惯,经常步行出行,有时候还喜欢骑自行车。
“步行和骑车的时候,不仅节能环保、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细细体味沿途的风景,真是一举多得。”刘艳说,她在自己绿色出行的同时,还带动家人孩子一起步行或骑车,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错。
如今在延安,像刘女士这样践行绿色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多,大家用一个个小小举动,攒出了满满的“绿色能量”,营造出节能环保新风尚。
今年3月起,市区公交车全部换成空调车运营,教育专线免费,其他线路从原来的2元/次降为1元/次,这样的惠民举措吸引了更多市民减少开车,选择乘坐公交车出行。
同样,经常选择公交车出行的居民闫婷,居住在老城,工作在新区,她表示延安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公交车环境也干净整洁,出行前她会打开手机软件“易公交”查看公交运行位置,乘坐起来非常方便,不仅省了油费和停车费,还减少了碳排放,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素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以前爱摆阔气,而是更加追求环保节俭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闫婷说。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近年来,绿色出行成为居民生活的新潮流。
节能减排:家里藏着“环保密码”
“ 你看这淘米水,浇花比自来水有营养,洗菜水冲厕所,一天能省大半桶水呢。”清晨的勘探小区,54岁的居民李文军正提着淘米水走向阳台,窗台上几盆月季在“营养水”的滋养下开得格外鲜艳。
在延安,像李文军这样把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百姓越来越多,淘米水浇花、人走灯灭等生活细节,正成为这座革命老区解锁“环保密码”的具体体现。
“ 以前总忘了关灯,电费单每月都让人心疼。现在全家养成了‘人走灯灭’的习惯,空调夏天调到26℃的节能模式,上个月电费比往常省了近三成。”家住翠薇花园的刘先生给记者算了笔节能账。他指着客厅墙上的节能宣传画说:“社区网格员上门宣传时教的‘空调调高1℃,节能又健康’,现在成了我们家的生活准则。”
在延安城区,节水妙招在居民中口口相传。一些家庭的卫生间里放着一个大号水桶,桶里装着洗衣水。“这些水冲厕所正好,一天下来能省不少水呢。”居民路梅笑着说,以前觉得节水是“小题大做”,现在看着水表转得慢了,才明白“聚沙成塔”的道理。
在延安,环保理念正从家庭延伸到社区。记者在多个社区看到,宣传栏里贴着“节能小妙招”,不少居民也在微信群里时常分享环保生活技巧。
“ 以前觉得环保是大道理,现在发现就是买菜用布袋、随手关电源这些小事。”宝塔区南市街道宝元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通过“节能家庭”评选、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让节能减排成了居民的自觉行动。
废纸利用:变废为宝的生活智慧
在宝塔区桥沟街道向阳社区的居民楼里,一股节俭环保的新风正悄然浸润着家家户户的日常。居民贺先生家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课正在进行——夫妇俩正带着孩子围坐在桌前,将平日里攒下的快递盒仔细剪裁、精心绘画。不一会儿,一个个原本即将被丢弃的废纸盒,就在一家人的巧手下变身成了生动的延安革命旧址模型,成为孩子了解红色历史的鲜活教具。
“ 以前家里的快递盒、旧报纸随手就扔,总觉得留着占地方。”居民乔欣笑着说,“自从社区提倡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我们就在阳台角落设了个‘回收角’,专门收集这些可回收物。上个月卖废品的钱,刚好给孩子买了新文具,小家伙拿着笔还骄傲地跟同学说自己是‘环保小卫士’呢。”
这样的场景在向阳社区并非个例。社区里的居民更是把废纸利用玩出了新花样:旧报纸攒到一定数量,就用麻绳捆成整齐的纸卷,外面裹上布料做成轻便的小凳子;孩子们用过的作业本反面,收集起来当草稿纸,或是折成收纳盒用来存放针线。“ 我们下棋用的棋牌桌垫,也可以用硬纸板和旧画报拼贴成,既结实耐用又充满生活气息。”居民张大爷说道。
记者走访发现,社区内所有小区都在显眼位置设置了绿色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展板,图文并茂地讲解回收知识;部分小区还专门设立了环保回收站,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回收废纸、塑料瓶等可回收物,让居民的环保行动有了便捷的落脚点。
在社区的引导下,“随手分类、变废为宝”渐渐成了居民们的生活习惯:有人用快递盒给宠物做窝,有人把旧报纸铺在冰箱里吸潮,还有人将硬纸板改造成孩子的绘本收纳架……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意,让废旧物品在生活中重新焕发价值,社区环境也愈发整洁宜居。
绿色饮食:餐桌上的环保新风尚
如今,绿色饮食理念也在延安渐渐风行。从餐饮店到寻常家庭,光盘行动、剩饭打包、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等举措正成为餐桌上的新风尚。
“您好,我们店建议根据人数合理点餐,菜品分大份、小份,您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够可以再加。”在新区长征南路的一家火锅店,服务员正耐心引导顾客适量点餐。
记者走访门店看到,许多店内显眼位置摆放着“勤拿少取 请勿浪费”的提示牌,消毒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可循环使用的餐具,引导居民节约用餐。
一家中餐店的负责人吴先生说:“以前总有人觉得打包没面子,现在大家观念变了,许多顾客还会提醒朋友‘够吃就行’。我们也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客人们都能理解支持。看到客人吃剩了,服务员会主动帮忙打包,餐厅的厨余垃圾也下降了不少。”
90后事业单位职工肖怡甜是“光盘行动”的践行者,她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做饭都会先算好人数,宁少勿多,不够了再吃点水果,不能浪费粮食。”她表示,自己在办公室常备有碗筷,点外卖时经常会备注“不要一次性餐具”,这样感觉既卫生又环保,身边有很多同事也是这样做的。
从“要面子”到“重节约”,从以前依赖一次性用品到现在践行循环理念,绿色饮食正成为更多居民的生活习惯。
一个个日常小举动,汇聚成绿色生活大潮流。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废纸利用、绿色饮食……这些“打开方式”不麻烦、不复杂,却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环境更美好。正如一位居民所说:“绿色生活不是口号,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小习惯,你我多一份用心,日子就会更加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