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与张丽老师合影留念 1998年,初中毕业的我怀揣着教师梦,报考了延安师范。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晚,兴奋得彻夜难眠——理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校舍是八间孤零零的平房,四周空旷。在那里,我度过了四年青春。一箱方便面、二斤瓜子常常就是一周的口粮,却丝毫不觉其苦。最令我沉醉的,是带着学生们体验生活,再让他们将所见所闻倾注笔端。就这样,写作的种子悄然播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随之点燃。那几年,耕耘的汗水格外丰沛:所带班级年年稳居全镇第一,而我自己也通过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
带着这份对教育的赤诚,虽然后来有十多年离开了小学讲台,但我却从未真正离开过教育这片热土。2019年,我幸运地踏入了心之所向的育才学校,仿佛又回到了梦想的原点。再次担任班主任,我秉持公平公正,尤其用心呵护那些需要更多关爱的孩子——学困生、单亲家庭的孩子… …
班上有个叫小李的学生。他常常形单影只,是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直到六年级,还未能认全班上所有同学。尽管他很努力,语数英三科成绩加起来也只是偶尔能及格。更令人揪心的是,他妈妈常因成绩打他。一次,看到他脸上、胳膊上触目惊心的淤青,我的心猛地一疼。了解情况后,我与他妈妈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沟通,强调了暴力对孩子身心的伤害。回到班级,我郑重地对全班说:“小李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大家也能成为他的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渐渐地,愿意和他玩耍的同学多了起来。他脸上的笑容明显灿烂了,眼神也敢与人交流了,甚至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一天,我在他的作业本里发现一张小纸条,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张老师,谢谢您帮我交到朋友,我喜欢上学。”那一刻,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职业的满足感无以言表。我想,老师的爱,当如春天的甘露,悄然滋润干涸的心田;亦如寒冬的炭火,默默温暖冰冷的心灵。
正是这份不放弃的爱,让小李这样特殊的孩子,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被接纳、被珍视的滋味。更令人欣喜的,是他的成绩竟也有了缓慢的爬升。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开始学着去爱别人。一次放学,天空忽飘细雨。正忙着整队,忽然感觉头顶雨丝停了——一回头,竟是他,正踮着脚,努力地为我撑着伞,脸上带着憨憨的笑容:“张老师,你用我的伞吧,我和同学挤一把就行!”那一刻,雨滴仿佛都化作了暖流。这小小的举动,胜过千言万语。它深深提醒我:教育,不仅要为优等生的精彩绽放喝彩,更要为暂时落后的孩子哪怕一丝微弱的进步,献上最热烈的掌声!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禀赋各异,成长轨迹不同。我们唯有尊重这份差异,用理解与耐心去守护。他们,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品种不一,花期各异。有的早春即放,有的深秋吐蕊,但无一不需要爱的阳光雨露去滋养。让我们怀揣信念,以爱为壤,用心浇灌,安然等待属于每一朵花的、独一无二的绽放时节。(延安育才学校教师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