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2日
明清·三朝封王的孙可望
(一)
  孙可望(?—1660),原名可旺,延长县城北李城里人(今刘家河乡境内)。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体格魁梧,工于心计,受雇于脚户人家,靠赶毛驴运输为生。崇祯三年(1630),赶脚远出数十日返回后,母亲已为邻人拐卖,遂告之官府。县官不问青红皂白,反而将其棍棒痛责,赶出大堂。适值张献忠起义军路过延长,孙可望愤而从军。他生性多谋多智,作战勇敢,每遇敌都能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受到张献忠赏识,收为义子,改姓张,更名可望。张献忠有养子四人,可望居长,与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为其四员大将。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起义军中声望渐高,成为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之一,封平东王。他也是南明永历帝时期的权臣,受封秦王。联明抗清失败后,他投降清朝受封义王。清康熙本《延安府志·选举志·武职》载:“孙可望,延长人,封慕义王”,是延长乃至陕北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
  张献忠(1607—1646),字秉吾,号敬轩,外号黄虎,是几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定边营(今定边县)人,出身贫寒之家,随父贩卖红枣为生,后进入延绥镇为边兵。崇祯三年(1630),聚集定边十八寨饥民起义,汇入明末农民起义洪流,与宜川罗汝才等纵横江淮、荆楚,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崇祯十六年(1643)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翌年攻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以孙可望为平东王,另加授监军事,节制文武,位列诸将之首。封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南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正月初二,清廷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与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进击大西政权。十一月二十七日,豪格大军突袭张献忠大营,在大西军叛将刘进忠指认下,豪格发箭,张献忠中箭而亡,时年四十岁。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由孙可望和李定国率领进军云贵地区。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二月,孙可望、李定国等在贵阳附近的定番开会,二人在战略方针和作战部署上产生重大分歧。孙可望主张把部队开往广西,继续与明军周旋,一旦失利,就转入南海。李定国坚决反对,他主张西进云南建立根据地,联明抗清。他的建议得到了多数与会将领的赞成,但孙可望对联明抗清恢复中原失去信心,只想保住所得土地,称藩于滇、黔、楚、蜀。孙可望见人心归向李定国,不得已同意进兵云南联明抗清,但此时,他与李定国之间已经产生嫌隙。
  “定番会议”后不久,清军尾追至贵州遵义。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军云南。此前,云南土司沙定洲已经将南明黔国公沐天波驱逐至永昌,占据了昆明城。孙可望遂昼夜兼行疾驰云南,于七月初二进入昆明。孙可望清洗戮沙亭州所署官属,进驻黔国公府第,十一月,选两千精锐围攻亭州老巢,天波府与沙定州所藏金银财宝悉归大西军所有。顺治五年至九年,孙可望遂坐镇昆明,治理云南。
  其间,兴修水利,鼓励农桑,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政绩卓然。
  一是发布《招民复业令》,招抚逃亡百姓。当时,云南的土地大部分为土皇帝黔国公沐天波、农奴主和地主所占有。其中“沐氏勋庄”占云南近乎一半的土地,余下多为土司和寺院占有。大批无田农民“趋附入山”,有的沦为盗寇。穷苦百姓翘首期盼大西军。孙可望占领昆明之初,便发布《招民复业令》,招抚百姓回家务农,田土资金不足者分给土地,借给耕牛、种子,吸引了大批流民归农。多年来被迫逃入深山的起义者纷纷出山,扬眉吐气地“沿途赶集”。有名的“鲁魁山寇”也自发成为大西军维护社会治安的村镇地方武装,“各村保固无他”。
  二是推行“营庄制”改革。所谓“营庄”又称“皇庄”,其出产则为“皇粮”。即是将原来“沐氏勋庄”及土司占有的土地管理权与收益分配权收归公有。顺治四年五月以来,孙可望将云南府属军民田地分为营庄。“括近省田地之利,俱以官四民六分收”。具体办法是由公家委任的“管庄”人员,替代地主的经营权与收益分配权,直接从佃农的手上征收百分之五十的粮食。再由管庄人员从征收的粮食中,取出百分之十分配给地主。这种“大赋小租、租从赋出、着佃交粮”的制度,使得公家实际获得百分之四十的土地收益作为“皇粮”,地主获得百分之十的土地收益作为地租,佃户则实际获得土地收益的百分之五十以发展生产、维持生计。这一改革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稳固了云南局势。
  三是兴修水利。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区)境内的海口河是滇池水系通往螳螂川的唯一宣泄水道,自万历三年(1575)以后再未疏浚,以至于“滇水泛滥,军民甚病”。顺治六年(1649),孙可望“浚海口,省耕省敛,凡有利于民者无不备举”,滇池地区因而连年丰收。澄江府(今玉溪市)是滇中重要的鱼米之乡,顺治七年前后,孙可望在“戎马倥惚”“寇将有事于西畴”的情况下,领导大西军民修建了西宕泉水利工程,疏浚了罗藏溪、修复了灌溉渠道与堤防,并新建东、西二坝,可以“灌溉澄郡田畴千万亩计”,造福于子孙后代。
  四是进行了滇西剑川州剑海治理工程。在抗清战争正激烈进行,“耕田凿井之民,日苛戈于黔粤楚蜀之界”之际,孙可望遣陕北工匠出身的行营工部尚书王应龙督工,“不妨农务,借力新兵”,领导边境军民完成了这项规模浩大的水利工程。
  孙可望治理云南之初,面临的是“民掘草木以食”“天灾流行,十死五六”的烂摊子。接手以后,当年生产就迅速恢复,获得丰收,还有余力“开仓赈济寒生,每人谷一斗”。只用了一年时间,孙可望通过实行营庄制,并在社会上推行崇俭抑奢的“农民诸禁”,很快就使云南经济从破产边沿恢复到了“物阜民丰”的地步,“一年土产财赋,足供养兵之需”。顺治六年,在连续两年丰收的基础上,解除了“农民诸禁”,并在元宵节时大放花灯,景象甚至超越了明代全盛之时。同年,孙可望开始屯制改革,调整了营庄制中过于理想的规定和原来的工商业政策,从而迎来了又一个丰年,大西军政权进入了全盛期。云南“民富庶兵精强”,耕者有其田、战者有其食,成为当时全国经济状况最好的地方之一。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