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3日
大学生进村支教实践 多元课程点亮乡村童心
  本报讯(记者 孙艳艳 通讯员 李进)“老师,毛麻绣课真的会教我们绣苹果吗?”7月17日,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的老槐树下,10岁的冯梓涵拉着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成员的衣角,眼里满是期待。当天,随着这支由10余名大学生组成的支教团完成了全村68名一至六年级学生的招募工作,他们的2025年暑期支教实践活动正式进入课程实施阶段。
  7月15日,支教团抵达冯家村后,第一时间与村第一书记吴冰交流。吴冰指着窗外的古树,细数村中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讲述村民在革命精神感召下耕耘土地、守护家园的历程。谈及风土人情时,他说:“现在村里种着1000多亩苹果树,春看花海、秋闻果香,姑娘媳妇们还会绣毛麻绣,这些都是咱的根。”支教团队长高畅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吴书记的话让我们明白,支教不只是教知识,更要帮孩子们守住红色根脉和乡土文化。”随后,支教团细化课程落地、学生关怀等分工,明确“精准对接需求”的工作原则。
  “孩子数学基础弱,你们的课后辅导太及时了!”在村民冯宁家的苹果园旁,他一边登记报名信息,一边对支教成员说。7月16日至17日,支教团成员分成3组走村入户,向村民讲解课程设置。从红色故事课到趣味科学实验,从心理健康游戏到非遗毛麻绣体验,多元课程吸引了全村家长的关注,两天时间里68名学生完成报名,孩子们追着问“什么时候开课”的场景,让支教团带队老师卢佳感慨:“这份信任,比任何鼓励都有力量。”
  7月18日上午,首堂红色故事课在村活动室开讲。“谁知道延安时期‘小萝卜头’的故事?”卢佳的问题刚出口,孩子们便纷纷举手。课堂上,延安革命故事通过动画短片、情景模拟等形式展开,五年级学生冯宇轩课后说:“我以后要像红军叔叔一样勇敢!”这只是支教课程的一角。
  特别开设的毛麻绣课邀请非遗传承人冯巧玲走进课堂。“要让娃们知道,咱手上的针线能绣出千年文化。”冯巧玲说。
  “虽然住的是村活动室改造的宿舍,每天要自己生火做饭,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就觉得值。”支教团队长高畅说,目前支教团已完成首周课程,接下来将持续开展为期20天的实践活动,我们希望用20天的陪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梦想的种子,让青春力量真正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