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红纸在指尖翻转,一把剪刀在纸上游走,短短几分钟,几条活灵活现的蛇便跃然纸上——这是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延川剪纸县级传承人李妮日常创作的场景。从6岁时用烟纸盒剪出一头备受夸赞的牛,到如今成为能让剪纸“讲故事”的非遗传承人,李妮与剪纸的缘分,已经延续了30多年。
剪纸梦在乡音里萌芽
李妮的剪纸启蒙,藏在陕北乡村的烟火气里。
“那时候村里婶婶阿姨们总来我家剪窗花,我就蹲在旁边看,拿烟纸盒跟着学。”她至今记得姑姑那句“比我们剪得都好”,成了她剪纸路上的第一束光。6岁那年,她剪出的一头牛被姑姑夸赞手巧,母亲便让她用红纸剪蝴蝶、小鸡贴在窗户上。她的作品第一次成为“年味”一部分的时候,剪纸的种子就在她的心里悄悄萌芽。
从那以后,好多人过年都来请李妮剪窗花,换来的糖果、点心成了对她手艺的最好肯定。“别的孩子在玩,我就拿着剪刀剪,觉得自己被需要,就特别厉害。”这份被认可的喜悦,让她对剪纸从好奇变成了执念。
遇见“指路明灯”
真正让李妮的剪纸“破茧”的是一次偶然的文化馆之行。
上学后,父母带着李妮的作品找到延川县文化馆的冯山云老师。“剪纸要大胆想象,不要拘束于眼睛看到的。”这位剪纸前辈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她的创作思路。在此之前,她的剪纸总想着要剪得像。听了冯老师的话后,她开始跟着感觉走——怎样舒服怎样剪。
渐渐地,李妮的作品有了灵气。人物的胳膊可以自由舒展,动物的姿态可以跳出常规,剪纸不再是复刻现实,而成了表达心意的载体。“如果没有那次老师的指导,就没有我现在的风格。”李妮说,正是这份尝试,让她的剪纸有了独有的生命力。
从英语老师到传承人
2003年,李妮成为延川县南关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但她在工作之余从未放弃过剪纸。2009年学校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进课堂”活动,她毫不犹豫接下剪纸指导老师的工作。这一次,她要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更多孩子。
在李妮的剪纸课上,学生们围坐桌前,学着用剪刀表达想象:有的剪课本里的小动物,有的剪出陕北窑洞。“我很喜欢跟李老师学习剪纸,李老师教我们不画稿直接开始剪。在剪之前,我其实也不知道剪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打开作品的时候就会很惊喜。”学生刘欣毅说,“我以后会继续跟着李老师学习剪纸,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李妮总会想起当年蹲在婶婶们身边的自己。“我想把会的都教给孩子们,就像当年有人陪我剪纸一样。”她坚定地说。
让剪纸讲“新故事”
如今的李妮,家里摆满了各式剪纸。有传统的“连年有余”,也有新创作的以蛇年为主题的剪纸,她说“剪纸不是老古董,它能跟着时代走。”每年过年,李妮仍会剪一批窗花送给邻里,“贴窗花不只是形式,是红火日子的盼头”。她也常和其他剪纸艺人交流,在传统纹样里加进新元素。在她看来,好的剪纸是有生命的,能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也能让更多人看到陕北文化的美。
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的推进,延川县中学聘请李妮担任剪纸老师,每周一节课,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她带着孩子们在红纸上编织想象,传统手艺在年轻的指尖开出了新花。
“剪纸来源于生活,也该回到生活里。”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妮的心愿很简单:让更多人知道,剪纸不只是窗花上的图案,更是能握在手里的文化;而她要做的,就是带着剪刀和红纸,把这份热爱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