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6日
截至7月25日9时,吴起县城区累计降水量102.5毫米,最大小时雨强50.6毫米;截至7月25日18时,全县累计安全转移安置群众13193名——
洪流下的生命堤坝
记者 周家天 方大燕 通讯员 徐志全
    ● 各地救援队队员正在清理淤泥和积水

  7月24日深夜,暴雨惊醒了熟睡中的吴起县居民。头道川、乱石头川和北洛河水位暴涨,裹挟着泥石流及杂物,冲毁堤岸,涌入街道和乡镇。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县防汛指挥部内气氛紧张严肃。面对上游洪峰和持续暴雨,全县紧急动员。 12支应急抢险队伍迅速集结,千余名干部、民警和消防队员星夜抗洪。
  雨势毫不留情。从25日4时至9时,预警声连连划过吴起县上空。县城区域内累计降水量达102.5毫米,铁边城累计降水量231.1毫米,最大小时雨强50.6毫米。
  雨情汛情信息通过网络、短信、广播以及最为直接的“敲门行动”,一遍遍叩响每一扇可能潜藏危险的门扉。
  “ 注意安全,河岸边特别危险,立即远离!”凌晨时分,巡查人员在河岸边拉起了警戒线,声音在雨幕中清晰而急切。
  7月25日9时21分,北洛河吴旗水文站记录下342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洪水像一只莽撞巨兽,猛烈冲撞着堤岸,又向下游刘家河段奔涌而去。
  洪峰数字背后,是无数人彻夜未眠的坚守。
  “ 快,收拾一点随身物品,马上走!”急促的敲门声,伴随着社区干部的嘶吼,冲破了刘生明家的睡眠夜。窗外,黑夜已被暴雨撕扯得面目全非,浑浊的水流正沿着低洼路面急速上涨。
  刘生明心头一紧,急忙跟随干部冲出家门。雨水劈头盖脸打来,很快模糊了视线,脚下踩着湿滑艰难前行。
  “ 就我一个人在家,警报响了没多久,他们就冲过来敲门了……真是多亏了他们啊!”在胜利山社区临时安置点,浑身湿透的刘生明喘息着说。
  安置点内,灯火通明。吴起县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磊的嗓子早已沙哑,却依旧高音量招呼着:“水和吃的,大家拿着!”热水杯和方便面箱被一双双传递的手接住,也暂时接住了人们心头那份惊魂未定。
  在道路两旁,另一场无声的集结已经到位。来自安塞、志丹、子长等地的救援队伍迅速扎起蓝色救灾帐篷,仿佛城市中新生的生命岛屿。铁锨挥动的有力声响此伏彼起,泥浆被奋力铲开、推到路边。口令声在人群中坚定:“听我口令,一二三!”整齐发力,淤泥被掀开一片。
  吴起县雷霆应急救援中心主任周银磊站在泥泞之中,裤腿早已满是黄泥,看上去如同泥塑。“凌晨接到县应急管理局通知,我们紧急准备,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大家就同交警、公安,以及邻近县区的百余位兄弟伙伴,一起疏散街道上的人群。”
  洪水刚退,清淤战场便已铺开。汗水混着泥水,在众人脸上流淌。周银磊四下环顾战友们的身影,眼神里写满疲惫,却也充满力量:“水退到哪里,咱就清淤清到哪里!”
  长征街上,洪水退去后留下一片狼藉。400多位身着鲜艳橙色工作服的清洁工,正挥舞铁锹埋头苦干。他们奋力挖掘着粘稠厚重的淤泥,湿漉漉的头发贴在额角、鬓边,汗珠沿着鼻尖往下滚落,砸在浑浊的水洼中。铁锹摩擦广场地面的响声此起彼伏,单调却有力,重复着清理与恢复的节奏。
  清洁工高万利直起身来,抹掉额头上成串落下的汗珠,望着眼前一片片被清理干净的路面,疲惫的眼神里闪烁着光亮:“接到通知我们马上赶来了……下午两点多开始一直干到现在。大家伙儿都想多出一份力,让咱们县城早点恢复原样啊!”话语里没有一丝埋怨,只有简单而质朴的信念。
  洪水侵袭,电力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国网吴起县供电公司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共12支106人赶赴现场,对受灾区域电力线路、设备开展紧急抢修。线路搭接、负荷转供、发电车接入……电力抢修人员在泥泞中蹚水作业,想方设法及时恢复居民用电。“这个时候,坚决不能让老百姓摸黑度汛。”铿锵有力的话语,紧张有序的抢修,凝聚起风雨中的明亮和安心。
  洪水防御III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吴起县迅速下达7条防指命令。“涉河工程停工、危险区人员撤离”等命令像一条无形却坚实的堤坝迅速筑起。1000余名干部、民警、消防员组成的12支队伍,对低洼处、危险边坡和临河村庄展开地毯式排查撤离,对临河道路实施严格管控。
  截至7月25日18时,吴起县13193名群众已安全转移至46个临时安置点内。
  夜幕开始笼住县城,临时安置点里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清淤者头上的头灯也渐次亮起,点点光芒如同萤火虫般在县城各处闪烁,这些微弱却倔强的光点与帐篷里的灯火遥相呼应,在刚刚经历洪水洗礼的城池里悄然编织出一幅希望星图。
  洪水席卷而来,且终将退去,然而守护生命的灯火从未熄灭。雨夜中的一声声呼喊,淤泥里的一次次弯腰,灯光下的一个个身影——汇聚成无形的堤坝,托举起吴起不眠的夜晚,也照亮黎明前恢复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