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起县教育系统工作人员正在清理人行道淤泥 持续数日的暴雨终于显露出疲态,但浑浊的洪水仍浸泡着吴起县城。当雨从倾盆转为淅沥,这座小城的居民们已踏出家门,迎向疮痍的街道,开始了与淤泥的抗争。
铁锨刮过柏油路面的声音在金海驰市场格外清脆。王林才弯着腰,一锨接一锨将淤泥铲进手推车,汗水和泥点在额角混成道道污迹。
“常在这儿买油盐酱醋,洪水冲成这样,在家实在坐不住。”王林抹了把汗,在他身后,数位街坊和商户自发组成队伍,无声地清理着洪水留下的淤泥。街边被黄泥裹挟的货架与招牌,在众人合力下,正一点点剥离泥泞,显露出昔日生活秩序的微光。
与此同时,在长征路一处建筑工地,情况更为严峻。深达数米的积水在围墙内形成浑浊的“小湖”,杂物漂浮其中。工人们操作着轰鸣的抽水机,小心翼翼地将粗壮的吸水管沉入深水。“这水不赶紧抽干,晚上万一有人掉进去可不得了!”一个工人喊道,话音未落,他用力抽拉启动绳,机器咆哮加剧,浑浊的积水被强大的吸力牵引,顺着粗大管道奔涌而出,汇入不远处的城市下水道。
通信,是灾后重建的第一声脉搏。在吴起县档案馆门前开阔地带,一辆醒目的中国移动应急通信车已架设完毕。车顶天线林立,车内设备指示灯明灭闪烁。工作人员紧张调试,通过卫星或临时光纤,迅速建立起方圆数公里内的重要通信通道。
信号车如同灯塔,刺破灾后通信的迷雾,点亮了附近居民手机屏幕上久违的满格信号。焦急的拨号声此起彼伏:“喂,妈?是我!信号通了!家里都好吧?”——这短暂的信号覆盖,成为离散牵挂重新系牢的纽带。放眼望去,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应急通信车穿梭于各个待恢复区域,共同编织起一张紧急修复的信息之网,让失联的焦虑逐渐消散。
在政府沟应急取水点,一辆大型绿化喷洒车临时变身“生命水塔”。巨大的储水罐承载着特殊使命。车顶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生活用水临时取水点,请有序排队……”声音在寂静的街区回荡。
消息传开,居民们提着水桶、端着水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队伍安静有序,眼神充满期盼。水流注入一位大妈的水桶时,她布满皱纹的手微微颤抖,连声道谢:“谢谢你们,辛苦了!有你们在,日子才有保障!”质朴的感谢,在积水的倒影里漾开温暖的涟漪。
陕西水务发展集团吴起县供水有限公司老城区副主管崔文涛告诉记者:“目前为止,大部分区域已经抢修成功并恢复通水,但部分穿河管道损毁严重,暂时无法修复。”据悉,自7月26日起,全县紧急设立东园子台、白石咀、政府沟、暴兴庄4个应急取水点,全力保障居民基本用水,解了燃眉之急。
在头道川馨园安置小区,另一群身影引人注目。平日里执粉笔的手,此刻紧握铁锨,奋力铲除淤泥杂物。吴起县教体局党委副书记王生林与同事们挥汗如雨:“全县教育系统2700多人,老师、职工都来了。暑假假期,大家都有时间,我们一起来为重建家园出力。”铁锨挥舞间,教师们的身影在淤泥中无声书写着责任与担当的教案,用行动诠释着何谓奉献。
吴起县中医医院内,阻碍救死扶伤的积水和杂物正被清理。一群身着迷彩马甲的身影尤为醒目——他们是吴起县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大队。大队长王信正与医院职工一起,奋力清除院内低洼处积水。汗水浸透衣衫,泥浆沾满裤腿。
“洪水一发我们就集结过来了。”王信用力铲起一锨泥水,抹了把脸说道,“这几天我们主要在宗圪堵和洛滨社区进行清理工作。”
当退役军人的迷彩服、教师的防晒袖套、居民的塑胶雨靴共同踏入泥泞,一种比混凝土更坚实的基底正在凝结。
家园,并非砖石水泥的冰冷构筑。它是邻里无声递来的铁锹,是陌生人手中传递的清水,是泥泞中彼此搀扶的双手。在淤泥深处,在管道尽头,在信号重连的刹那——吴起县的生命脉搏,正以最原始而坚韧的方式重新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