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30日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
——黄龙垃圾分类点亮绿色生活
  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杜婷
  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小事”,更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民生大事”。作为森林覆盖率达74.3%的“陕西一叶肺”,从街头到社区,从校园到景区,黄龙县正用垃圾分类的实践,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答卷。
   从“嫌麻烦”到“成习惯”
  清晨6点,环卫工人李胜开着垃圾分类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现在大家都会把垃圾分好类,我的工作轻松多了。”李胜笑着说。
  走在黄龙街头,蓝、绿、红、灰四种颜色的垃圾桶格外醒目。家住城西的王玉芬正把菜叶倒进绿色厨余垃圾桶,“刚开始觉得麻烦,现在养成习惯了,看到垃圾不分类反而别扭。”像王玉芬这样的转变,正是黄龙县这几年推行垃圾分类以来最可喜的变化。
  谈起村里的垃圾分类实践,神玉村村民王玲凤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垃圾有人清,环境变好了,住着心里舒坦。”从晨曦中的街头收运,到填埋场的最后一锹覆土,黄龙县用规范化操作诠释着“垃圾不落地”的城市管理智慧。
  在白马滩镇,村民赵德喜指着新建的垃圾分类亭说:“以前垃圾随处扔,现在有了这个亭子,村里干净多了。”
  “村里还设立了‘垃圾兑换银行’,以前随手扔掉的废电池、塑料纸,现在能换一袋洗衣粉,这个办法真好!”村民庞建虎站在“垃圾兑换银行”前感慨道,自打村里有了这个特别的“银行”,不仅垃圾有了好去处,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让每袋垃圾都有“安稳归宿”
  近年来,黄龙县通过规范化的收运体系和标准化的填埋作业,构建起“收集—转运—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让每一袋垃圾都能找到“安稳归宿”。
  在城东的垃圾压缩站,技术员孔德宪一边操作压缩设备一边介绍道:“以前填埋场总有刺鼻异味,现在通过分层压实、消杀覆土,环境改善太多了。”城东的垃圾压缩站如同城市“消化中枢”,通过垂直压缩工艺日均处理10吨垃圾,在雨季填埋场受限时,更成为保障垃圾及时处置的关键缓冲。
  不起眼的果皮纸屑,经过分类投放、专业收运和规范处置,正悄然完成从“废物”到“资源”的华丽转身。在城区,150个分类果皮箱、8座分类房和14座分类亭构成了细密的垃圾分类网络;专业收运车队每天两次沿街清运,对餐饮商户的厨余垃圾则实施专线收运,避免混装污染,实现了分类清运的无缝闭环;医疗垃圾则由专业机构直送市级处置,确保各类垃圾“各得其所、各归其位”。
  据了解,2025年1—5月,全县垃圾清运量达3250.4吨,其中无害化填埋处理3220吨,处理率高达99.11%,让分类真正落到实处。
   精细引导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当然,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我知道要分类,可有时候还是分不清。”社区居民张文阿姨的困惑,反映了垃圾分类推广中的现实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社区志愿者杨洋和同事们主动上门,一对一指导分类方法。“特别是对老年居民,我们会反复讲解示范。”杨洋介绍道,“县里还定期举办培训讲座,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帮助大家真正掌握分类要领。”从最初的困惑到渐渐养成习惯,居民们的环保意识正在点滴积累中不断提升。
  近年来,黄龙县累计开展42场垃圾分类主题活动、34场专题培训,覆盖群众8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手册1.5万份。从街头分类亭的醒目指引到分拣中心的实地教学,从宣传手册的细致解读到志愿者的耐心指导,全县正以精细化治理推动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当居民熟练地将饮料瓶投入可回收箱时,一场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已在不经意间完成。
  夜幕下,分类运输车的灯光穿行在街道上,这道流动的光不仅照亮了垃圾的归途,更照亮了黄龙绿色发展的前路。从“随手扔”到“随手分”,黄龙人正在用行动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当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这座生态之城的美好未来,就在每一个垃圾桶的正确投放中慢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