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31日
“夜经济”点燃消费新“夜”态
记者 孙艳艳 通讯员 李进
    ● 洛川民俗文化博览园里精彩的文艺演出吸引众多群众观看

  夜幕降临,洛川大塬的夜晚逐渐苏醒。今年以来,洛川县不断拓展夜间经济的边界,将餐饮、娱乐、购物等多元场景巧妙串联,用浓郁的文化底蕴与鲜活的消费体验,让夜晚不再沉寂,催生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消费新“夜”态。
  “家长推的时候留意一下周围,别让小朋友们磕碰着。”入夜后的洛川县民俗文化博览园里,新开业的游乐场灯火通明,老板高浪穿梭在旋转木马与蹦床之间,不时提醒着带孩子游玩的家长,暑假带来的客流高峰让这个刚试营业3天的游乐场人气爆棚。
  “每天能接待近400个孩子玩耍,营业额基本稳在四五千。今天从傍晚6点到7点30分,光这一个半小时就入账1500元,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高浪的笑意里满是期待。
  游乐场旁的星巴克内,暖黄灯光映着年轻人的笑脸。学生李卓和朋友围坐桌前,手中的咖啡冒着热气:“晚上来这儿聊聊天,既能躲开家里的闷热,又能和朋友放松唠嗑,特别舒服。”
  时针指向晚上9点,洛川县文化北巷街与朝阳夜市迎来一天中最沸腾的时刻,炉炭上的花甲粉咕嘟作响,铁板烤鱿鱼的香气窜得老远,烤生蚝的鲜美混着烤肉串的焦香,在人群中弥漫开来。市民霍梦南和朋友挤在小桌旁,手里攥着烤串笑道:“夜市这股烟火气最治愈了,撸串、聊天、喝啤酒,一天的疲惫全没了。”
  鼎沸的叫卖声、碰杯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让平凡的夜晚有了生动的注脚。
  不远处的步行街上,流动摊车整齐排列在划定区域内,特色小吃、非遗饰品、文创手工一字排开。大学生张雨龙的茶饮摊前不时有顾客驻足,“这条街人流量大,我卖的果茶每天都能清货。摆摊20多天,每天能赚150元左右,既能挣点零花钱,还能积累经验,比在家闲着强多了。”他一边麻利地打包饮品,一边和记者聊道。这里的夜市不仅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更点燃了创业热情,成为城市夜经济的鲜活注脚。
  热闹背后,离不开精细的管理。为让“夜经济”既红火又有序,洛川县城市管理执法大队以“精致服务、精细管理、精确执法”为准则,一手抓服务保障,一手抓规范管理。“我们向商户印发夜市管理告知书,明确‘五统一、三严禁’——统一摆放时间、统一油烟炉具、统一地脚、统一垃圾收集、统一温馨提示,严禁阻碍交通、噪音扰民。同时要求商户加装油烟净化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副大队长羽彦祥介绍,通过“日常巡查+全时保障”“督促检查+调片执法”,占道经营、环境卫生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让市民安心享受夜间时光。
  近年来,洛川县大力发展“夜经济”,着力打造集美食、音乐、时尚、惠民等元素于一体的夜间消费8条街道,推动商圈人气“聚”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群众生活“乐”起来,并科学规划设置特色小吃、文旅商品等经营摊位150余家,月收入达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