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31日
吉林林海雪原上的不屈脊梁
  1939年深秋,吉林的茫茫林海雪原,寒意刺骨。关东军调集7000余日伪军警,如一张巨网向密林深处收缩,连飞机都投入低空搜索扫射,誓要困住那个令日伪军寝食难安的身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
  杨靖宇却总能如游龙般撕开缺口。这位让日军又恨又惧的将领,遣主力北移后,率数百精锐留守周旋。自10月下旬起的一百多天里,大小战斗47次,在日军焦头烂额的战报与东北苍茫的大地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是什么让这支队伍在绝境中迸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答案,早已写在白山黑水间的烽火岁月里。
  杨靖宇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和钢铁般的意志,在磐石的山川密林中不断淬炼。时间回到1936年,磐石猪腰岭。杨靖宇料敌先机,将部队分三层巧妙布防于陡坡密林,静待伪军警察大队进入伏击圈。待敌军悉数挤入狭窄山沟,一声“打!”如惊雷炸响,机枪火网瞬间倾泻而下,将伪警大队一举全歼。此役干净利落,震动敌胆。
  同年深秋,战火蔓延至桦甸错草顶子。数千日伪军将杨靖宇军部围得水泄不通,形势万分危急。弹药即将耗尽之际,日军的劝降声透过寒风传来。回应他们的是杨靖宇穿透林海频频射来的子弹。当夜,他率突击队向敌人最密集处发起决死冲锋,硬生生从铁桶般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
  支撑杨靖宇和抗联将士浴血奋战的,是无比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东北抗联与上级党组织完全失去联系后,斗争环境陷入极端孤立和艰难。当有人提出“上苏联”寻求庇护或“上长白山猫起来”保存实力时,杨靖宇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群众怎么办……”
  这份对人民的赤诚,是抗联力量的根基。杨靖宇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定下铁律:“对群众有伤害的战斗不打”。他以最朴素的比喻深刻诠释军民关系:“游击队是灯芯,群众是灯油,灯芯离开油还能亮吗?”正是这种“植根于民”的信念,创造了奇迹:在磐石,距日伪占据的县城仅20公里的红石砬子山,依靠群众的舍命掩护与积极参与,抗联奇迹般建立起医院、被服厂、报社等机构,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至关重要的“摇篮”。
  正是这信念,让杨靖宇的部队成日军眼中越“剿”越强的“满洲治安之癌”。日军对他天价悬赏。1939年冬,6万重兵合围。叛徒程斌掘毁密营粮窖,杨靖宇率部在-40℃的雪原死战。草根棉絮果腹,双枪仍令追兵尸横遍野。最后百余日,百余人屡胜上千敌军,他们在敌机扫射下穿行林海,被惧称为“饿狼般的军队”。直至被叛徒出卖,弹尽粮绝。
  1940年2月23日,濛江三道崴子。孤身血战的杨靖宇身中数弹,靠树挺立殉国。解剖刀下,胃中仅见棉絮草根,令伪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颤栗难抑。主持葬礼时他双手发抖,最终切腹遗书忏悔:“中国有杨靖宇,永不亡国!”
  如今,磐石红石砬子山战壕里锈蚀的弹壳、桦甸蒿子湖密营的断壁残垣,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杨靖宇胃中的棉絮和草根,早已化作中华民族永远不屈的精神脊梁!在吉林大地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永远燃烧着信念之火,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