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3日
临镇的天空下
史权
  几片闲散的白云,漂浮在临镇蓝蓝的天空中,一只展翅的雄鹰盘旋着、寻觅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荣光。
  古时候的临镇,曾筑城设郡,北魏时置真川县城 ,隋唐改设临真县治。古城亭楼寺院、官衙街市、三教九流、商贾百姓,繁华曾不亚于一卷《清明上河图》。自元朝后逐渐衰落,沦为集镇,民国时期曾暂设固临县城,后被撤并为公社乡镇。
  草色苍茫,灌木葱茏。一路蜿蜒自南向北,鄜州—定阳—临真—延州,自古便是一条重要官道。拨开那条沧桑古道,早已寻觅不见车踪人迹。唯有依稀可望临镇北坡残留的烽火台土墩,仍在孤傲地回想昔日马急车麟麟,驿馆酒旗风。曾几何时,临镇的天空下,再也不见秦时明月汉时关,听不到晨时的钟声,暮时的鼓点。
  “临真书院”里,唐代那位白发苍苍的葛同老先生,手持戒尺威仪凛凛,似在告诫世人“仁、义、礼、智、信”的神圣。从“人之初,性本善”的启蒙,到四书五经的浸润,再到《大学》《中庸》的深邃哲思,文脉始终绵延。乡试中的秀才,会试中的举人,殿试上金榜题名的进士,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高墙大宅里,祖宗的荣光、御赐的牌匾,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却留下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供后人口耳相传、揣度拾零。
  几经风云变幻,几经战火洗礼,城头变幻大王旗帜。岁月消逝,临真镇墙倒城塌,物是人非,一代代英雄人物,早已变成荒冢一座。寄托了几千年民间信仰的关帝庙、娘娘庙、药王祠、黑鹰寺等寺院古刹,也已随着建筑的毁坏消失,香火不再,梵音远去。一座城池失去了战略地位,就会被淘汰颓废,演变成一个不起眼的小镇。
  西郊的土塬,北郊的山岭。自从有了人类生存,慢慢也就有了贵贱尊卑的等级产生。生不同檐,死亦不同山,代表着荣耀地位的秦汉陵园,早已化尘于临镇沃土之中。谁又能料想到,千百年后祖先的墓室,竟会变为某些不肖子孙发财致富的捷径。沉默不语的临镇土地上,一度被挖得千疮百孔叹为观止!
  回溯临镇的历史,人口姓氏宗族有明确记录的却仅有一、二百年。那些白发的老翁,缺牙的老妪们记忆中,要么自己的祖先是从外地逃荒而来,要么便是从其他处搬迁至此。至于昔日繁华的临镇古城,当初究竟因何衰败,当地古老宗族人口又因何消失?这个缺失的历史,谁也无法说得清楚。有人说是战乱屠城,有人说是瘟疫灭村,众说纷纭,临镇近代史似乎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翻开清史粗略的记载,一行寥寥数语,竟揭开了当地人口传承严重缺失的端倪。“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叛乱,当地汉人被屠2000余万人,陕甘总督左宗棠率部从河南北上入陕,杀回民600余万,平息叛乱。”
  公元1861年延安府辖人口70余万,同治1867年平息叛乱后人口记录,仅余十之一、二。临镇古城地处延州官道,人口居民几被屠杀殆尽。陕甘回乱,表面看是为反抗清政府的压迫,可事实却不尽然。汉回民族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惨无人寰的自相残杀?仔细剖析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场极端宗教组织的武装暴乱。当年政教合一的伊斯兰见清政府统治衰落,又受境外教徒的蛊惑,便与所谓的新疆“阿古柏汗国”勾结,企图分裂大西北。不只是临镇的人口被大量屠杀,陕北数县包括延安府在内,很多古老历史传承都遭烧杀抢掠悉数尽毁。
  时过境迁,谁也不会在意当年无辜的亡灵是否安息。唯留那段空白的历史,深埋于地下,沉淀成了一部无字经书,告诫后人,昭示天道因果。历史上的悲剧,无须去刻意掩饰,过度谴责,而是要学会正确面对,深刻去反思,以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苦难的临镇,慢慢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又渐渐地恢复了元气。地广人稀的陕北大地,张开博大的怀抱,热情接纳了红军长征革命的火种。
  临镇地处延安南大门,南泥湾汾川河的下游,当年曾是国共红白两区的分界线。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一军团曾临时落脚临镇修整数月后,又在此誓师开启东征。其后英雄的359旅717团,又奉命驻防临镇,一手紧握钢枪,一手拿起镢头进行大生产运动。鼓舞人心的《大生产》《南泥湾》歌声,响彻在临镇的天空下。大生产运动的同时,一场反封建、反压迫、解放妇女的运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玉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数上兰花花好… …
  这首由郭兰英唱响的《兰花花》,主人公兰花花的故事,就在临镇真实上演。作为反封建反压迫的妇女代表与拥军模范,兰花花牵动全国人民心灵的凄美爱情故事,向世人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
  “兰花花”当年住过的土窑洞还在,还有最先解放思想的临镇“女子学校”,默默矗立注视着小镇的变迁。新修的“兰花花小区”,一栋栋高楼林立,人们安居乐业奔小康;旧址重修的临镇中学,还保留着旧校门的古朴,娓娓向世人诉说着光辉的往事。
  高天辽远,白云悠悠,踏着脚下临镇的土地,找寻着零碎的故事。一番番夏去秋来,冬去春又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临镇山坡上一茬茬烂漫山花复又开放,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临镇的天空下,青山依新居,碧水映苍穹。红军、八路军驻扎过的旧址,见证着新时代红色旅游旺季的到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大寨”时兴修的坚固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北煤南调的火车一路向南,“轰隆隆”地游龙摆尾般钻进了大山;穿镇而过的延壶公路上,旅游车辆每天川流不息;旧貌换新颜的小镇集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清洁能源LNG工厂内,职工穿梭,机器轰鸣;还有临镇广袤的黄土塬面上,桃花、杏花、苹果花次第盛开,蜂舞彩蝶飞,织就成一幅幅秀美的锦缎,向世人展示着又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为了新中国而长眠于“红军台”下的二百英烈,如今也该含笑九泉!
  焕发着繁荣生机的临镇天空下,又会演绎出怎样可歌可泣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