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5日
宝塔山的钟声
——回望日军飞机轰炸延安
延安城区 邓志宏 摄

    中国国内首度公开日军轰炸延安图像     翻拍自《血色记忆——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纪实》
    日机轰炸后的延安城     翻拍自《血色记忆——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纪实》
    扫一扫看客户端专题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彦 南卫东
  “呜——呜——呜—— ”
  7月7日上午,警报声骤然划破延安上空。
  宝塔山上,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张武峰刚刚瞻仰过宝塔,正被塔西侧的明代铁制洪钟吸引。
  “这口钟是国家二级文物,敲响之后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至5公里。在抗战期间,它曾作为报警之用被敲响… … ”
  头顶警报轰鸣,眼前洪钟静默。听着讲解,张武峰不由呢喃:宝塔长存,警钟长鸣啊。
  抗战后方 后方前线
  时间回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响,宛平城告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发表抗战宣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延安城内,千万颗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无数的人,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那一年,刚刚4岁的折正千还不明白,“ 打日本,救中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但是,当无数热血志士引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时,当延安大街上军民誓师抗日、百姓反日大游行时,他小小的身躯也热血沸腾。
  黄河在怒号,民族在抗战。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
  “ 在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协同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曾经负责《血色记忆——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纪实》一书资料搜集工作的折正千讲述。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庐山谈话发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达成。洛川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全军约4.6万人,积极练兵,整装待发。
  “ 军民要齐心,抗日打先锋,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消灭净。”滔滔黄水之上,八路军将士们唱着《抗日将士出征歌》,开赴抗日前线。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出师抗日。
  凤凰山麓的窑洞中,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他批驳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正确结论。
  “ 延安成了抗日战争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则把这里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折正千说。
   日军轰炸 圣地浴火
  那是延安城一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又是星期天,那天上午各机关、学校、部队和工厂的人们都进城赶市,满街到处人头攒动,一派热闹繁华场景。
  “ 当当当!”突然,从宝塔山传来了急促的钟声,那是防空警报声。在屋的母亲、姐姐和我快速跨出大门向西山根转移。因母亲拖着一双小脚跑不快,就催着姐姐别顾她,让先把我引到防空洞里。刚过北十字,天空就传来了“嗡嗡嗡”的声音,我们回头看时,母亲还在不停地招着手,催促我们快点跑。只听几声巨响,一股气浪将我们冲倒在地… …
  “ 这是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的亲历者申易口述的。”折正千说,那是1938年11月20日,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我家就住在延安城内北巷,那天早上,才5岁的我突然被二姐抱起仓皇地往外跑。满街都是人,娃娃哭,大人喊,乱成一锅粥。”92岁的折正千现在还记忆犹新:“飞机到了城区上空后不停地‘下’炸弹,城里发出‘轰隆轰隆’的爆炸声,黑烟滚滚,尘土飞扬… … ”
  “ 日本轰炸延安,是早有预谋的侵略行径,其主要意图在于削弱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和人民的抗日意志。”广东省《河源日报》原副总编辑毕醒世是老延安人,他家当时就在如今的凤凰广场附近,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时,他父亲就躲在这里。
  7月24日傍晚,毕醒世坐在凤凰广场的花坛边讲述:“我爸说,飞机从宝塔山下的小河方向飞过来,沿着凤凰广场中线一路炸上来,直炸到西山毛主席住的地方附近,院墙那儿就落了一颗炸弹。”毕醒世的姨娘刘英当时也藏在凤凰山脚的防空洞,亲眼看到炸弹爆炸。
  “ 父亲说,炸弹‘哗’地下来,炸死一片人。有个女的,厚棉衣被炸开烧着,大片皮肤露出来,冒着黑烟……”因为受过防空训练,毕醒世的父亲只受了一点轻伤,但他叔叔却被炸掉了一条胳膊。
  “ 那时人们防空意识不强,死伤严重。”折正千说,据记载,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共炸死延安军民30人,伤122人。为防止空袭,当晚延安城里的中央机关、单位和学校都迁到城外山沟里。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毛泽东旧居简介”中清晰记载:“1938年11月20日,因日寇飞机轰炸延安城,毛泽东连夜移住杨家岭。”
  “当时,延安市各界已经成立防空协会,明确规定:设立防空警报所,以击钟为号。”折正千说,自那次轰炸后,日军就不断来骚扰,宝塔山的钟声一直响到了1941年8月。
  铁证如山,不能忘却。1938年11月20日至1941年8月19日,近33个月,日军飞机共轰炸延安17次,架次208架,投弹1690枚,炸死214人,炸伤184人,延安城变成一片瓦砾… …
  宝塔长存 警钟长鸣
  延安夏夜,清凉舒爽。凤凰广场上,老人跳舞,孩童嬉戏,人们散步聊天。
  毕醒世还在讲述:“我父亲的一个侄女,当时只有五六岁,在轰炸中被炸没了。这对父亲打击很大,每次想起都痛哭流涕。”正当此时,广场上空飞过一架飞机,轰鸣声中,有孩子向妈妈撒娇:“妈妈,你也带我坐飞机出去玩儿!”
  “同样是飞机飞过凤凰广场上空,80多年前是轰炸,80多年后是孩子要‘坐飞机出去玩儿’。”毕醒世说:“这正是我们不能忘记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的根本所在。”
  所以,20年前他就下定决心要搜集日军轰炸延安的史料。大量查阅日本当时的报纸、画报、相册等,找到就花重金购买。时光不负有心人。2015年8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史料展在凤凰广场展出,无可争辩的图片和日文资料有力地还原了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的真实历史。又一个10年过去,他坚持搜集整理,并在其编著的《老照片中的延安》一书中做了集中展示。他说:“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呀!”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在“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统计”展陈前,江苏南京游客孙标给7岁的女儿和6岁的儿子讲道:“日本轰炸中国,不管是南京还是延安,不管是广州还是重庆,这些历史,我们不能忘,你们也不能忘。”
  在延安仙鹤岭公墓红军苑中,河防保卫战的39位英烈纪念碑静静矗立。公墓负责人宣永红和毕醒世正谋划着建设“日军飞机轰炸延安遇难者纪念墙”。“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警醒未来。”宣永红说。
  警报声终将消散。宝塔山上,洪钟之下,张武峰再次感慨:历史的烽烟,就是今天的镜鉴。宝塔山的钟声正穿越时空,提醒人们铭记历史深处那刻骨铭心的民族创痛,更警醒我们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