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农直播
● 进行调研座谈
● 看望革命老战士 这个夏天,多所高校的暑期实践团走进革命圣地延安,以青春之我投身火热实践。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乡村振兴新路径,走进社区基层探索社会治理新方案,寻访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用专业知识赋能地方发展,以创新思维破解现实难题。在广袤的乡村、繁忙的工厂、活力的社区,大学生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跟随青年学子的脚步,看他们如何用专业知识浇灌希望田野,以创新思维赋能社会发展。
直播助农添活力
近日,来自延安大学的“绿政新村,童心未来”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青年学生们深入黄土高原的乡村沃野,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员们走进河庄坪创新创业产业联盟,用镜头宣传当地特色产业链,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助农直播间,队员们化身主播,推销特色产品,让“黄土里的宝贝”顺着网线走向更远的地方,助力农民增收。同时,队员们还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民,对话新农人,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他们还有幸参与到“公平田野”守护人的培训当中,深入学习了绿色有机农业等相关知识。
在生态保护方面,实践队与延安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成功举办了“生命之友”野生动物保护社区科普活动。队员们深入社区,向居民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用行动为社区居民种下一颗守护绿水青山的种子。
红色文化传承也是本次实践的重要内容。实践队邀请江西财经大学学子一同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馆、路遥文学馆及杨家岭革命旧址,通过重温红色历史,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同时,实践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知青岁月·青春同行”主题实践活动,师生们共同体验农事劳作,晚间大家围坐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在劳动实践中感悟艰苦奋斗精神。
教育帮扶助成长
这个暑假,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实践团赴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石圪塔村开展调研座谈,与当地干部群众共话乡村振兴。曾与北京知青共同劳作的马振兵老人动情回忆:“那些知青娃娃们啊,白天跟着我们抡锄头,晚上就在煤油灯下教娃娃识字。”他特别提到返城后仍心系老区的丁老师:“这些年他常回村看看,还资助了3个娃上大学。”
在马振兵老人的讲述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当年知青在黄土高原播下希望的火种;如今,他们还为当地资助了5.1万册图书、11间机器人教室,为新时代的乡村孩子插上了科技翅膀。
实践团在重温知青岁月时,不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找到了当下的行动坐标。活动现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与石圪塔村签订共建协议,未来将聚焦“红色基因传承、乡村振兴赋能、校地协同育人”三大方向,把短期实践转化为长效赋能机制。
从知青油灯下的课本到如今的机器人教室,从当年的扫盲课堂到现在的教育帮扶,这份精神接力从未中断。它藏在实践团成员的调研笔记里,刻在乡村小学崭新的图书角上,更写在黄土地日新月异的发展篇章中。
致敬英雄担使命
7月29日至30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浔溯革命圣地 赓续红色薪火”延安精神学习实践团师生一行21人来到延安,开展了为期2天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感悟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实践团首先走进延安八一敬老院,向革命老战士献上崇高的敬意,与老战士们面对面,聆听他们讲述峥嵘岁月的战斗故事,这些鲜活的革命记忆,让在场的每一位师生都深受感动和教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深入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看着一件件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复原场景,深切感受到革命领袖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走进延安文艺纪念馆,通过大量文艺作品、历史资料和多媒体展示,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文艺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庄严肃穆的四八烈士陵园,实践团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缅怀仪式,成员们表示必将继承先烈遗志,将他们的精神转化为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
此次延安之行,通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青年学子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立志将延安精神融入血脉,以白衣为甲,丹心为刃,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服务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当青年与延安相遇,不仅是知识与实践的碰撞,更是初心与使命的传承。实践团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成果,更有这片黄土地赋予的信仰力量,相信这份“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种,必将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激励更多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记者 徐晓婷 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