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3日
赵鑫韬:从摇滚青年到街头“雷锋”
记者 牛敏 雷荣 李欢
  傍晚时分,延安二道街夜市烟火升腾,一个面容清瘦的男人出现在人群中。只见他左手提两个分类袋,右手握一柄长杆夹,弯腰低头间,地上的烟头果皮纸屑等被精准夹起,烟头装进小袋子,其他归入大袋。
  他叫赵鑫韬,59岁,是宝塔区凤凰山社区的一名干部,在街头捡垃圾6年了。二道街附近的商贩、快递员几乎每天都能遇见他,因为不知道名字,有人直接喊他“雷锋”。
  3000多小时,40万烟头
  2019年,延安获评“国家卫生城市”的第三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一大批社区干部主动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赵鑫韬是最早行动的志愿者之一。因为喜欢打篮球,每周至少两次,他会从延河大桥步行到延安大学体育馆,这4公里路程,就是赵鑫韬为自己规划的捡垃圾路线,一捡就是三年。
  2022年,延安旅游升温,二道街夜市作为网红打卡地人气爆棚。游客激增的同时,垃圾也增加了不少,环卫工人常常忙不过来。看见烟头、竹签、塑料袋等粘在地上,被踩得黑糊糊的,赵鑫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做一个“查漏补缺”的人。此后,除了雨雪天气,每天下班后,赵鑫韬都会出现在二道街,穿梭于夜市附近的六条街巷之间。
  起初,赵鑫韬捡垃圾并不分类,环卫工李凤莲告诉他,政府有奖励,烟头可以换米面。之后他就把烟头单独收集起来,攒够一袋子送给李凤莲。
  “我知道烟头有多难捡,有的嵌到地缝里夹不起,得蹲下用手抠。”李凤莲感慨地说,“他送的烟头换的米面够我家一年吃了。”
  每天按2小时来算,六年下来,排除恶劣天气、身体不适等客观因素,粗略估算,赵鑫韬义务捡垃圾时间起码在3000小时以上,捡拾的烟头超过40万个。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接到楼下手机店的电话,赵鑫韬就知道是刘勇来了。一阵亲热的嘘寒问暖后,赵鑫韬把200元装进刘勇贴身的衣兜里,叮嘱他天热了,记得买些水果吃。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亲爷儿俩,实际上,刘勇是赵鑫韬捡垃圾时救助的老人。
  2024年寒冬的一个傍晚,赵鑫韬在二道街捡垃圾时,发现一个老人拄着双拐,腰几乎呈90度弓着,在人群中艰难乞讨。
  赵鑫韬走过去搀住老人关切地问:“你吃饭了吗?我给你买份热饭。”
  老人吃力地抬起头看看他,诧异了几秒,说“吃了”。
  “咱俩坐下聊一聊。”怕老人不愿意,赵鑫韬拿出100元塞进他手里。
  老人难以置信地再次抬头,浑浊的眼珠泛起泪光。
  一聊才知道,老人叫刘勇,78岁,已流浪18年,风餐露宿,居无定所,最近经常在延大附院落脚,一些好心人会给他免费的饭食。赵鑫韬决定帮助他。
  “我就见不得老人受罪。”赵鑫韬父母去世早,没能为老人尽孝,心里很遗憾。所以,他告诉自己:有生之年,尽己所能,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
  想着把老人当亲人养,赵鑫韬给刘勇租了房,置办了被褥床单,买好生活用品,还预备了生活费。谁知第二天,房东突然反悔:“老人年龄大,万一出个事,我这房子还咋租、咋卖了?” 
  争辩无用,赵鑫韬无奈接回刘勇。得知老人在山西有亲人,经过联系,又租车把老人送回山西,并承诺每月资助1500元,以便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料。
  谁知几个月后,刘勇再一次出现在延安街头。
  “这么大年纪,不能让他一直流浪。”一番思虑后,赵鑫韬考察了几家养老院,最终选定了一家,计划年底就把老人送过去。
  过渡期间,赵鑫韬隔三差五会给老人一些零用钱,让他“吃点好的、买些水果”,并把手机号码写在纸上交给他,叮嘱老人遇到困难,就到附近手机店联系自己。刘勇激动地逢人就说:“小赵啊,简直比我的亲儿子还亲。”
  赵鑫韬对陌生人的热忱,并非偶然——许多年前,他就用另一种方式点燃了善意的火焰。
  简朴生活,慷慨公益
  赵鑫韬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童年时期,陪伴他最多的是母亲。在赵鑫韬的记忆里,母亲经常把吃的分给街头行乞的人,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他并不理解。但母亲常说“行善就是积福”,这句话在赵鑫韬心里扎了根。
  青年时期,赵鑫韬热爱摇滚,曾组建了一个叫TNT的乐队,在延安小有名气。1991年南方洪灾时,他带着乐队在延安街头义演,筹款1万多元捐给了灾区。
  后来,赵鑫韬南下闯荡,结识了许多朋友,对他触动很大。
  在四川,他遇到一个老兽医,虽然是个农民,家里也不富裕,却常常背着药箱走几十里山路给村民的牲口看病,分文不取。老兽医身上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花钱出力、劳心费神,自己却乐在其中。
  “ 人快不快乐,跟钱没有关系,内心的踏实安定才是最重要的。”老兽医的豁达通透,让赵鑫韬对“行善积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赵鑫韬至今没有成家,2012年回延安后也没有买房、买车,一直租住在不带卫生间的平房里,用1000多元的廉价手机,穿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与简朴生活形成对比的是,他每次出门总要备足现金,随时准备帮助可能遇到的弱势群体。有一次从延安到榆林,途中就捐出去6000多元。
  除了救助刘勇,赵鑫韬之前还资助过几个农村独居老人。“花不了多少钱,老人的需求很简单,定期买些生活必需品,留一点零用钱,抽空去看看他们就可以。”唯一的一笔“大开销”,是用20万元拆迁款,给那位老兽医的家乡硬化了出行路。
  “ 我要钱干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在赵鑫韬看来,自己少些无谓的花费,就能把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行善助人,自得其乐
  今年“五一”假期,凤凰山街道办主任慕建利在街头遇上了正在捡垃圾的赵鑫韬,一问才知道他已经捡了六年,慕建利大为震惊,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这就是咱凤凰山社区的干部,义务到夜市街道捡垃圾,整整坚持了六年… … ”
  当天,这条朋友圈点赞近百人,有人评论感叹:何必向外学习,身边就是典型。赵鑫韬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曾见过他捡垃圾的人这才对上了号:原来是他啊!
  捡垃圾这六年,许多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让赵鑫韬体会到被认可的快乐。比如有小孩子给他送矿泉水、棒棒糖,还有人要给他免费理发。当有人指着他喊“雷锋来了”的时候,赵鑫韬心里羞涩而甜蜜,他希望自己能像雷锋一样,把做好事变成日常生活。
  赵鑫韬朋友不多,应酬很少,业余时间都用来做义工。除了在街头捡垃圾,这两年,他还带了几个学生,免费教他们弹吉他,帮他们编排红色舞台剧。每当吉他声起,赵鑫韬总喜欢唱一曲《爱的奉献》,那是他们当年在乐队经常唱的歌。摇滚青年激情犹在,只是把善意当成了更持久的“呐喊”。
  偶尔在街头遇到熟人问:“兄弟,多年没见,你回延安捡垃圾了?”赵鑫韬心中也会略过一丝不自在,但很快就会释然: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你赚你的钱,我做我的事,行善助人,自得其乐。
  微雨初晴,夕阳为二道街笼上一层金色。赵鑫韬弯腰捡起今天的第68个烟头时,身后传来清脆的“咔嚓”声——随行的学生为他拍下了一张照片。“赵老师,以后周末,我们都来跟你捡垃圾。咱们就是延安的雷锋小队。”赵鑫韬笑着说“好”,笑容在晚霞中格外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