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3日
万亩袖珍苹果抢“鲜”上市记
记者 方大燕 通讯员 徐志全 樊俊虎
  盛夏八月,陕北吴起县的沟峁间弥漫着清甜气息。长官庙镇、吴仓堡镇、吴起街道的山地苹果示范园里,红艳艳的袖珍苹果如繁星般压弯枝头,果农们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箱,欢声笑语与浓郁果香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丰收图景。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万亩早熟山地苹果立秋后全面上市销售,这些小巧玲珑的“袖珍果”凭借“人无我有”的早熟优势抢先上市,成为当地果农沉甸甸的“黄金收益”。
  走进长官庙镇李沟村的袖珍果采摘园,阵阵沁人心脾的果香扑鼻而来。红彤彤的袖珍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在果树之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果农田占增是该村靠袖珍苹果致富的典型。“这几年,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就靠这些苹果。”田占增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满足,“基本上都是订单出售,连续四五年,每年收入都能有七八万元以上,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言语间,50多岁的田占增和弟弟田占财就把一个个色泽鲜艳的果子装满了几大筐。
  田占增的成功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乡亲们的热情。在李沟村种植袖珍苹果的还有田玉山,他家有17亩果园,儿子田占堂在县城做生意,每年通过广阔的人脉关系,可帮助本村果农销售大量苹果。
  长官庙镇作为吴起袖珍苹果的重要产区,500亩袖珍果园里藏着更亮眼的成绩单。其中,鸡心果350亩、“公主岭123”150亩,主要分布在李沟村和清凉寺村,目前挂果面积达200亩,总产值突破600万元。
  在吴起县,靠着袖珍苹果增收致富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多点开花、遍地结果的生动实践。
  “收入美着了!”吴仓堡镇乱石头村村民雷志峰一边麻利地将色泽诱人的苹果装箱,一边笑得合不拢嘴。尽管今年花期遭遇不利天气导致产量略减,但他言语间满是底气,“比出去打工、种庄稼强太多!”
  该村60多岁的雷志金同样尝到了甜头,他家8亩果园主栽市场青睐的“公主岭123”袖珍苹果,凭借良好的品质,每斤能卖7到8元,年均收入均在10多万元。“现在越干越有劲儿!”雷志金表示,“冬有冬活、夏有夏活,现在年纪大出去打工也没人要,一年四季就是围着果园转,辛苦是真的。但看着果子长得好,能卖出好价钱,心里头就甜滋滋的。”
  果农们可观的收入,离不开地方政府持续有力的支撑。曾因高产值获评陕西省“亩均冠军效益园”的乱石头村山地苹果示范园,正是政企农合力推动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该园区袖珍苹果挂果面积超200亩,预计产值可达160多万元。
  “山地苹果产业是我镇着力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吴仓堡镇副镇长魏继东介绍,政府的支持是全方位的,后续将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果园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苹果品牌营销推广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产业健康发展、果农稳定增收保驾护航。
  吴起街道薛岔村大路沟的90亩袖珍苹果园,凝聚着张生、刘忠林等10多户果农的心血。2017年,村上从吉林引进优质苗木,严格按4×2米标准密植栽培。经过精心管护,2019年零星挂果,2020年初见成效,2021年进入盛果期,2022年迎来丰产,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亩产值达2万元左右,示范效应显著。
  近年来,吴起县通过实施绿色果业计划,果园统一使用经过配兑的有机农家肥,广泛应用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出台苹果产业“两品一标”认证奖励办法,鼓励果农、果企生产经营标准化,促进果业提质增效、果农增收致富。
  如今,从乱石头村的忙碌果园,到薛岔大路沟的科技示范,再到长官庙镇的连片基地,从退耕还林沃土上孕育的“袖珍果”种植已蔚然成势,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2025年,全县袖珍苹果挂果面积9300多亩,预计总产量1.4万吨,总产值有望突破1.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