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退休不褪色 余热映初心
——记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艾浥中
    ● 艾浥中(右一)与宝塔区老促会工作人员一起了解苹果产业发展情况
  记者 叶树峰
  今年“七一”前夕的延安市委老干部工作局表彰大会上,宝塔区退休干部艾浥中胸前的“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徽章熠熠生辉。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党员,用退休后七载春秋的无悔奉献,在宝塔山下续写了一曲“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生命壮歌。
   临危受命 两年半铸就三十万字红色丰碑
  2018年金秋,当退休生活的闲适画卷刚刚展开,一通来自宝塔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李延莉的电话,将艾浥中推向了另一个“战场”——受命担任区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担纲编纂《宝塔区老区革命发展史》。这是区委老领导的郑重托付,更是组织沉甸甸的信任。
  任务艰巨如山。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其中十二载春秋深深烙印在宝塔区的土地上。这段历史与中国革命血脉相连,内容浩瀚,尺度难握。更紧迫的是,当艾浥中接手时,距离2021年建党百年献礼的时限仅剩两年半,宝塔区的编纂工作还是一片空白。
  “干!没有退路!”艾浥中骨子里的韧劲被彻底点燃。他迅速拿出详实可行的编纂方案,争分夺秒组建精锐写作团队,带领大家一头扎进区党史研究室、档案局的故纸堆。白天四处奔走征集史料,夜晚挑灯笔耕不辍,寒冬腊月二十九,他们吃罢饺子又匆匆伏案。“革命时期延安人争分夺秒,我们编历史也要有这股劲!”
  老伴心疼他年事已高还夜以继日地工作,劝他推掉重任:“咱又不愁吃穿,何苦拼命。”艾浥中却神色严肃:“几十年都是党指哪我打哪。组织信任咱,关键时刻能当逃兵?对得起‘党员’这称号吗?”
  一年多的呕心沥血,终在2020年“七一”前夕,30余万字的《宝塔区老区革命发展史》送审稿完成。当散发着墨香的精装本在建党百年之际由省人民出版社全国发行,成为全市首家精装出版革命史的县区,艾浥中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欣慰,更是对红色根脉深沉守护的自豪。
   薪火相传 十四篇论文点燃信仰火种
  2023年,当“党的故事我来讲”活动在三秦大地如火如荼展开,艾浥中再次挺身而出。凭借深厚的党史功底,他翻阅海量史料,精心撰写出《时代的最强者——为人民服务》《紧握立党为公之笔,答好践行为民服务考卷》等14篇饱含思想锋芒的专题论文。
  他带着这些心血之作,步履坚定地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讲堂,登上西安铁路局、杨凌管委会的宣讲台。在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的演播室里,他面对镜头,将延安时期的“窑洞对”智慧、边区的民主实践、党与人民的鱼水情深,化作五期深入人心的专题宣讲节目,让历史的回响在新时代听众心中激荡起澎湃波澜。
  脚步丈量土地 数十篇报告献计发展
  在宝塔区老促会工作的岁月里,艾浥中的身影从未离开过基层沃土。他坚持每年下乡进村,倾听最真实的民声,捕捉最鲜活的实践。苹果产业的瓶颈、槐花蜜的市场前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路径……这些都成为他案头调研报告的核心关切。
  《宝塔区苹果产业发展之现状》《宝塔区洋槐蜜发展市场前景良好》《乡村振兴必须首先要实现产业振兴》……一篇篇凝结着泥土气息与前瞻思考的报告,直陈问题,更开出良方,被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批转落实,为宝塔区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他应市老促会命题撰写的《新时期如何宣传和践行老区精神》论文,更荣获全国二等奖,让延安精神的旗帜在新时代理论阵地高高飘扬。
  乡村振兴急先锋 66万元点亮山村新颜
  响应党中央乡村振兴的伟大召唤,艾浥中在区老促会的带领下,甘当排头兵,勇做马前卒。自2018年将蟠龙镇四咀村定为帮扶点起,他四处奔走,竭力协调。
  66万元帮扶资金见证了他的赤子之心——2018年,22万元点亮了村内2.5公里道路,驱散夜的黑;2019年,16万元建起村民文化健身广场,让欢声笑语有了归宿;2020年,28万元硬化了村巷,建起公厕与红白理事会,还垫资6万多元帮村里办实事和好事。村民感慨:“路灯亮了,心也暖了!艾老这党员,真比亲人还贴心!”
  2022年,为蹚出产业转型新路,艾浥中深入田间地头。万花山镇的百亩富硒苹果示范园、蟠龙镇的百亩富硒谷子示范田,在宝塔区老促会和他的共同推动下拔地而起,配套的技术培训让增收致富的希望破土萌发,为宝塔区的乡村描绘出金色未来。
  七载光阴,艾浥中同志以行动刻写下“退休心不退,退休不褪色”的党员注脚。他躬耕于红色史册,将信仰的火种播撒四方;他行走在阡陌之间,用滚烫初心温暖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