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马石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扫一扫看视频 翻阅威海抗战历史,有一个群体始终熠熠生辉——马石山十勇士。他们舍生忘死保卫群众,用生命和大爱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战之歌。
1942年冬,侵华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展开了40多天的拉网合围式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胶东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而马石山,正是一个重要的合围点。
据中共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的史料显示,1942年11月23日傍晚,数千名群众和八路军数支小分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面临被屠杀的危险。恐惧和绝望的情绪,笼罩着危机四伏的马石山。
此时,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10名战士,执行完任务路过马石山,看到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定放弃归队,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
那天深夜,趁火堆旁的日、伪军人困马乏,班长王殿元和战士们悄悄干掉敌人哨兵,护送200多名群众顺利突围。随后,战士们又迅速返回马石山,第二次、第三次闯入日军包围圈,不断带领群众突出重围。
正当战士们以为所有群众都已转移时,一个小姑娘告诉他们,还有“满满一沟”老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他们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奔了过去… …
天边泛白,战士们正带领群众沿小山沟转移,与20多个日、伪军迎面遭遇。为了给群众争取时间,战士们向反方向吸引敌人火力,且战且退,最后登上了马石山西侧峰顶。
24日上午,他们依托几处天然岩石顽强战斗,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只剩下王殿元和两名战士,3人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
80多年过去了,马石山十勇士的事迹仍广为流传,战士们为了人民群众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与这青山同在,万古长青。
新闻链接
不能忘却的血泪记忆
威海日报记者 李林 通讯员 倪豪宇
盛夏时节,山东省乳山市马石山绿意盎然,坐落于山脚的下石硼村,风光旖旎,流水潺潺,一派静谧安宁。然而,80多年前,侵华日军在周边制造的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已成为人们永远无法抹去的血泪记忆。
1942年,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马石山地势险要,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据中共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的史料显示,1942年11月23日,日军开始“收网”马石山地区,据幸存者回忆,此次“扫荡”,可谓“村村遭劫,户户蒙难”。
23日夜,部分日军在下石硼宿营,全村的禽畜被吃得精光,各村被抢走和糟蹋的粮食无法统计。日军还残忍杀害包围圈内的抗日军民:有村民一家八口和邻居一人藏在山洞内,日军发现后,立即向洞里发射燃烧弹,8人被烧死,只有1人幸存;一处采石坑内藏有60多人,被日军杀死50多人;有70多岁的村民,被日军用草苫卷起,从下部点火,一直烧至头顶;日军还将9名群众拴成一排,从前面对胸射击……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史料记载,23日至24日上午,日军在马石山及周围残杀军民500余人,马石山上尸骨遍野,宛若人间地狱。
今年90多岁的下石硼村村民王绍安,是马石山惨案的亲历者。至今,回忆起那段往事,老人依旧热泪盈眶,嗫嚅着说:“不敢看电视里的战争片,心里害怕… … ”
血色记忆远不止马石山惨案。1938年3月28日至10月8日,日军入侵威海后,为控制文登、荣成、威海卫一线上的交通军事要地柳林村,残酷镇压当地抗日军民,3次血洗柳林村。1938年11月13日至14日,日伪军又制造了李家疃惨案,杀害无辜村民30余人,烧毁房屋117间。
今天,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永远不会被磨灭。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马石山十勇士”旗帜作为第一个英模方队的旗帜之一,在天安门前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千里之外,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迎来大批参观者,缅怀惨案中殉难的同胞和牺牲的勇士。时空交叠,每一次纪念都在提醒我们: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