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黄土地,绿意如潮漫卷山峁沟壑。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连片的坝地玉米迎风而立,株株挺拔。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阔别多年的梁家河,一进村便停在了木瓜山的“知青淤地坝”旁。这块嵌在山沟里的平整土地,就是当年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带领乡亲们打坝淤出来的良田,至今仍造福着梁家河。
“当年的坝地有没有损毁过?”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道。
“损毁过,后来又修好了。”时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石春阳应声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了坝地的溢洪道和护坝坡,嘱咐石春阳要加强管理和排查,雨季时要注意大坝的安全。乡音里满含牵挂。
半个多世纪里,这片良田静静守望着梁家河,也讲述着那段为温饱而战天斗地的故事。
土地打不出粮食,农民吃不饱肚子,这是曾经贫瘠的黄土地抹不去的烙印。1974年,习近平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便计划着在沟口打一座水坠坝,向山沟要耕地。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农民广种薄收,打坝造田寄托着人们填饱肚子的迫切愿望。在这之前,梁家河村已经有了4处小型坝地,增产效果明显。
谁都盼着能多点好地,多种粮食,但这次打坝的位置却让村民们忧心忡忡:“坝地要建在沟口,雨季山洪凶猛,坝要是被冲垮了,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面对大家的顾虑,习近平找到了常在村里当“总管”的“黑子”王宪平。“我一开始心里也犯嘀咕,但他仔细给我说了思路和计划,我琢磨后觉得可行,心里就有底儿了。”王宪平回忆,连续多日,两人挨家挨户登门劝说,慢慢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就这样,木瓜山的水坠坝终于动工了。
10年前的早春,“迎儿”王宪军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回忆当年打坝时的劳动场景,越说越动情,流利地背出了当时的“战斗口号”:决战一九七四年,干部带头抓路线,群众都是英雄汉……打坝一座迎新年。
50多年过去了,好多记忆变得模糊。但这段口号,今年75岁的王宪军仍能熟练地背出来。
“铲土、搬石头、平地面……什么重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为了我们能吃饱肚子,可是把罪受了。”王宪军和乡亲们难以忘怀,农历二三月天,青年习近平挽起裤腿,跳进带有冰碴儿的水里铲土,干起活来从不惜力。
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水浇地比坡地收成翻了番,我们不仅填饱了肚子,家里也慢慢有了余粮。”回忆到这里,王宪军眼角泛起笑意。
当年打出来的水坠坝,蓄水保墒、土壤肥沃,良田带来了丰收,梁家河人的光景也一天比一天好。
这些年,梁家河村开启了“慧”种田,打造了旱作农业高质高效示范田,在这片玉米坝地用上了导航覆膜耕种、无人机喷药、滴灌保墒和籽粒收割机采收,实现了“种、管、收”全过程机械化。
良种、良机、良法,让良田生出金。2024年,梁家河村玉米总产量达595.5吨,助农增收119.1万元。
炎炎夏日,坐在树荫下纳凉的老人们,望着长势喜人的连片玉米田海,幸福萦绕心头。
“如今再看,这块坝地仍是我们梁家河最好的、最平整的土地,也见证着共产党人那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信念。”王宪平感慨道。
在延安,黄土地的良田版图不断延伸。
2011年年初,延安在延川、子长、宝塔率先启动治沟造地试点。当年年底,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治沟造地是延安市的一项新举措,对于在黄土高原地区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这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土地整治系统工程,就此全面铺展开来。数据显示,延安通过治沟造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42万亩,新增耕地11.77万亩。“荒山沟变身米粮川,好地多了,腰包鼓了,黄河水清了,咱受苦人幸福光景日日新。”老乡们啧啧赞叹。
“在调研中,老百姓经常说‘宁种一亩沟坝地,不种十亩山坡地’。”延安市治沟造地办副主任温建安介绍,治沟造地建成集中连片的沟坝地,地势平坦宽阔,水肥条件好,使得耕地产能得到大幅提高,在延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如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这片凝结着智慧与奋斗的沃野田畴有了生动注脚。微风轻抚,玉米绿浪沙沙作响,深情诉说着黄土地的温暖回响与乡土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