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洛川苹果国际会展中心
● 苹果产区
● 矮化密植果园
● 选果线
● 分选包装车间 种植面积333.5万亩、产量500.03万吨、产值271.01亿元、十上太空,延安苹果品牌价值达104.14亿元、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达687.27亿元,高居全国水果类榜首……这些数字,是延安苹果历经80多年发展而取得的成绩,也蕴含着延安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密码。
初秋时节的延安,天蓝云淡、万山青翠。塬峁上缀满枝头的苹果,丰收在望,景象喜人。从1940年延安光华农场引进倭锦、红玉等品种,延安开启了发展苹果产业的序幕。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考察时指出,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按照部省安排部署,延安制定出台《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整市推进建设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如今,苹果已成为延安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占全市GDP的6.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经营净收入的62%均来自苹果产业。红红的苹果映红了老百姓的幸福日子,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致富果、幸福果。
从“小苹果”到“大产业”
延安是公认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苹果在这里“扎根”可以追溯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
1940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引入苹果苗木,在延安光华农场试栽。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在纷飞的战火中,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了200株苹果苗,栽种在自家的6亩地里,自此拉开了延安人民种植苹果的序幕… …
在这片黄土地上,一代代延安人艰苦奋斗、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小苹果、大产业、强带动”的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当下,正值宝塔区32万亩苹果生长的关键期。这片昔日依赖自然的果园,如今借助科技之力焕发新生,品种迭代更新、技术精准落地、灾害智能预警等,科技悄然重塑了这里的生产面貌,让一颗颗苹果化为果农手中的“致富金果”。
近日,记者踏访宝塔区柳林镇稍远梁村的百亩新建幼园,新栽的果树生机勃勃。面对近年春季的干旱挑战,宝塔区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运用,率先在果园实施“四位一体”智慧补灌技术。
果农郝振叶感慨,有了“四位一体”智慧补灌技术,灌溉变得极其方便,益处多多。以往干旱时节,用三轮车拉水浇灌难度很大,如今只需在手机上一点,水源便自动灌溉,水肥充足,果树生长旺盛。
近年来,宝塔区在实践中总结出豆菜轮茬、坑施肥水等多项旱作高效栽培技术,从精准“喝水”到智慧“解渴”,科技的力量正深刻重塑着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果园,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核”技术,不仅浇灌出更优质的苹果,更滋润了果农们丰收的希望,让小苹果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强劲的“甜蜜引擎”。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从“经验种植”到“种业创新”,延安以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在全市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科技革命”。
8月14日,在位于黄陵县桥山街道苏家险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质苹果示范基地,经理胡纪亮正在向前来定购早熟嘎啦苹果的采购商介绍苹果生产情况。
据胡纪亮介绍,该基地采用“院校+企业+村集体”的融合模式,以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为技术核心,以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学士团队为生产核心,按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主体”五新理念高标准建园,引领黄陵苹果产业转型发展。
随着延安苹果十上太空,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延安苹果 飞天苹果”已经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站在洛川县槐柏镇度古村洼里组矮化密植园“飞天苹果生产基地”望去,连片的矮化苹果园像铺展开的绿绸缎,沉甸甸的“福布拉斯”苹果藏在叶间,煞是喜人。该村党支部书记路军站在果园里,指尖划过饱满的果实,眼里满是笑意:“咱村的变化,就藏在这苹果里。”
“我们采取了集体机械化服务,从升降台到除草,都是以机械化为主,效益却比过去的乔化树翻了一番。初挂果亩产量是3000斤,去年已经上万斤,今年将突破1.3万斤。”路军介绍说。
新品种带来新效益,新技术产生新收益。“改建了矮化密植园后管理方便了,产量也高了,一斤苹果的价格能卖到5元左右,18亩果园一年收入30多万元。”度古村果农雷小平提起高标准建园以来自家果园收入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延安华圣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俊杰介绍,华圣农业“飞天苹果”基地建设,在土壤处理、苗木选育、过程管理等各环节严格按照航天标准要求执行,让苹果全程安全可靠,真正实现从“枝头”到“指尖”的品质保障。目前,华圣农业在延安洛川、宜川、宝塔、富县4个县区建立了7个“飞天苹果”种植基地,涉及1540余亩,2024年苹果产量达到2000吨,产值2000万元,辐射带动果农户195户。
一位果农自豪地说,延安苹果最牛的订单,是太空订单;最牛的快递,是天舟货运飞船。而苹果最牛的代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时在南沟的果园里的深情点赞:“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
深深的爱,温暖磅礴;殷殷肯定,激励奋进。
2023年4月,陕西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延安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十二条措施;同年7月,农业农村部与陕西省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陕西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延安整市推进建设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合力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样板… …
延安聚焦推进果业现代化发展,与全国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建成10个试验站(院、所)。编制《延安苹果技术综合体标准》9项、《延安苹果“十四五”主推技术》18项,总结形成20项本土栽培技术,其中果园豆菜轮茬增肥技术、密植高效旱作节水栽培“3332”技术成为部省主推技术。国家区域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落户延安,拥有种质资源4000多份,成为全国最大的苹果种资源圃基地。
从“会种果”到“会卖果”
暑热未消,延安山峁间的早熟苹果已悄然抢“鲜”上市。从田间检测到智能分选,从品牌升级到模式创新,延安苹果正沿着“会种果”到“会卖果”的路径稳步前行,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黄陵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将检测车直接开进田间,为即将上市的早熟嘎啦苹果做最后的“体检”。
“每到苹果集中上市期,我们都会逐村逐乡抽样检测,通过一整套严格的检测流程,不仅守住了苹果产地准出关,更让‘延安苹果’的安全口碑越做越响。”检测站技术负责人王芳介绍。
对于品质的把控,洛川县更是走在了前列。2024年,洛川县启动了《洛川苹果特征品质评价与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项目》,从洛川苹果感官、风味、营养等多维角度,开展品质特征综合评价,构建特征品质数据库,为产品分等分级、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以及优质优价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着力贯穿洛川苹果的产地环境、栽培、投入品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储运等全环节,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稳定提升产品品质,为洛川苹果绘制特有的‘指纹图谱’。”洛川县农产品(苹果)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负责人王振龙表示。
除了前端品质把控,分选线的CT“体检”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舌尖安全,也让好果卖上了好价钱。
走进洛川县老庙镇的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苹果数字分选加工中心,3条绿萌8.0智能选果线高速运转,苹果正“跳着舞”接受光电检测、近红外光谱分析等先进技术的“检阅”,对糖度、果径、瑕疵等20多项指标进行精准分级分选。
总经理王超介绍,公司在销售环节细分客户群体,实现个性化服务,升级消费体验。售后使用农产品合格证,让每一个苹果都可以进行扫码追溯,为苹果上户口,实现一果一码一追溯。通过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提升洛川苹果的品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让苹果品质更优、品牌更亮。
在前端品质把控与加工端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延安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打响叫亮延安苹果品牌。“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认养模式让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果农刘云欣喜不已。
“我去年认养了80来棵果树,一棵树是800元,收入近7万元。这两年苹果还挂在树上就卖了,不等丰收先拿钱!”刘云提起“认养模式”,笑得合不拢嘴。
2024年12月,延安召开了延安苹果品牌升级发布会,“延安苹果 中国国礼”的口号从此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成为耳熟能详的苹果品牌。
如今“延安苹果”品牌升级,认养模式更让果农心里踏实。自“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认养模式实施以来,该模式累计认养果树30多万株,惠及1500多户果农,累计增收9000多万元。
苹果品牌升级是延安加快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发展壮大苹果经济具有重大作用,将进一步提高苹果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如今,“延安苹果、洛川苹果”是延安两大区域公共品牌。“延安苹果”以104.14亿元品牌价值位列全国苹果类第二,入选“消费者喜爱的果品区域品牌”。洛川苹果的品牌价值提升至687.27亿元,位居全国水果类第一。先后取得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中亚峰会专供等30余项重大冠名权。延安苹果十上太空,成为航天员的营养补给品,多次作为“国宾礼”赠送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共注册苹果企业品牌170个、产品品牌47个,品牌直销店达到147家,区域品牌授权企业、合作社208家。
从“会种果”到“会卖果”,从黄土高坡的“致富果”到乡村振兴的“幸福果”,延安苹果让老百姓的日子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从“一颗果”到“一条链”
走进位于洛川县国家级苹果产业园区的洛川县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防雹网生产车间内一派火热,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换线。生产线上,机器上下飞速运转,拉丝、编织、成卷一次成型。
在洛川县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防雹网生产车间的机器24小时运转。
“我们每天能生产260亩果园所需的防雹网,每年能满足10万亩果园的防雹网搭建需求。”该公司生产总监贾芙蓉说。
脆甜可口的苹果脆片一直受到国外消费者青睐。近日,洛川民友生物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一批重0.94吨的洛川苹果脆片日前经延安海关综合评定合格后放行,从宁波港出发抵达越南胡志明市。这是陕西首次向越南出口苹果脆片,标志着陕西苹果脆片首次进入东盟市场。
“我们采用真空、常压等技术最大程度保存新鲜苹果的营养物质,产品一直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公司总经理冯张峰说。
“2023年9月,在延安海关的监督指导下,我们实现了出口苹果脆片零的突破。目前,我们主要出口以色列、迪拜、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健全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溯源体系,将出口‘蛋糕’做强做大,让洛川苹果产业链条更牢固。”冯张峰说。
目前,洛川苹果的这条不断“生产”的产业链已经多维度发力,释放出了巨大的“磁石效应”,围绕苹果贮藏、智能分选、精深加工等,全县共有涉果企业426家。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果旅融合是果农捧上的又一个“金饭碗”。
走在“中国苹果第一村”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一眼望不到边的千亩苹果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散发着勃勃生机。
“推进果旅融合,我们开办农家乐10家,民宿5家,实现‘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阿寺村党支部书记张远说。
今年,洛川县以苹果为主题,推出了田园风光休闲游、苹果科技农事体验之旅,充分展示苹果之乡的迷人魅力。
在南沟,自行车高空炫技、高空走钢丝……每到节假日,精彩的游玩项目就“上新”。
“游客太多了,那几天车从山顶上的停车场沿着公路一直排到山脚下。”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边说边指向远处的村道,“景区‘火’了,村民的日子更‘旺’了。”
现在的南沟村,农文旅融合搞得红红火火。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劳动研学已成为拉动南沟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50个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果游观光园区,6条果游精品线路,3条入选省文旅厅精品旅游线路库,以苹果为主题的圣地延安“红”色之旅,被文旅部确定为2023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127.3万人次。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51.3亿元,其中,二产产值113.2亿元,三产产值167.1亿元。
如今,延安以创建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抓手,立足延链补链促融合、联农带农增活力,推动苹果全产业链产值不断增长。
目前,延安有果品生产营销企业613个,果业专业合作社2248个。果品加工企业39家,年转化鲜果能力63.1万吨;果袋、有机肥等关联加工企业119家,果品产地集散交易市场44个。全市建成4.0智能选果线105条,冷藏气调贮能170.1万吨,配置冷藏车85辆。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苹果、农资、农机具批发市场和苹果产业信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
从“一颗果”到“一条链”,延安苹果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如今,这颗小苹果已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正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延安将全力打造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大力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产后处理、产业融合、品牌提升‘五大工程’,构建市场营销、果业经营、人才队伍、防灾减灾‘四大体系’,搭建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会展交流‘三大平台’。努力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实力最强的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苹果生产研发核心区、加工贸易集聚区、黄土高原苹果旱作节水集成示范区、金融支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真正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目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扎实产业基础。”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