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
诗墨纵横 亘古长青
延安市第一中学高二(4)班 王萌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诗词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与骄傲,那些脱口而出的诗词背后,有千载风流的时代,有隽永的文字,唯美的意象,惊世的才华和浓郁的情感。
  万籁有声,声声关情,将语言译为抒情的频率,便是诗词中的韵之美。康震老师曾说,韵的生命力就在于节奏,不同的节奏就会酝酿出不同的韵律、韵味和韵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春日里和谐的节奏,祥和,阔大,神韵高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山水间舒缓的节奏,优美,宁静,意韵深长;“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路途间欢快的节奏,激昂,慷慨,气韵浩荡……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平仄对仗,押韵协调,抑扬顿挫的音韵格律让诗歌悦耳顺畅,音韵和谐,穿过亘古的岁月,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刻进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传唱至今。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自山水之间窥见的灵魂回音,山高水长,天地唯此一人。“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高朋满座,花香满堂,神兵利剑在手,横扫天地之间,如此年少意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眼前雨疏风骤,泰然自若,这是一种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无论阴晴皆自在的大境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天地如此浩渺,人生在世数十载,匆匆过客而已;“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秋夜冷雨,梧桐树立,离愁无边,离情无尽……景亦是情,情亦是景,情景交融,意境是超越物境、情境的一种氛围,自天地花海之间渗出,在诗人不同的情思之下,便有了景中之情,情中之景。
  情怀是诗词的灵魂,诗由情生,诗词中凝练着最真挚也最深沉的情感与感悟,穿越古今,与我们灵魂碰撞。“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尽之愁,“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还乡之喜,“磨损胸中万古刀”的不平之怒,“不思量,自难忘”的悼念之哀……不同的情怀赋予了诗词不一样的意义,将刹那芳华续成雨中不散的虹。
  情怀是诗词文化贯穿古今的牵线。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根,我们无论走到世界上哪一个角落,抬头看见月亮,便能诵出那一句“举头望明月”;千百年来烙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家国情怀,让李贺说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王昌龄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戴叔伦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秋瑾说“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林则徐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文天祥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然无常之中,永恒与绚烂的生命绽放,皆凝铸于千载诗行,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
  人生的蹉跎困不住生命的赤忱,在生命的每个节奏里,寻找世界跃动的音符,铺出通往沧海的平仄,谱写出无数千古绝唱,吞吐了世界的万千气象,也激起了生命的千层浪。恢弘的自然,伟大的人格,不朽的篇章,一个时代终会结束,但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它不灭的精神。苏轼已死,太白不在,他们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中华诗词如一抹清晖,隔着山河岁月,映澈古今。岁月失语,经典能言,站在中华诗词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当代青年应为千年薪火之传承者。重回汉唐盛世,再奏角徵宫商,兴我礼仪之邦,当代青年理应躬身入局,怀扬弃心树文化自信,摒圆融意立民族之林,实现我中华诗词之亘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