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
镜头定格实践 影像记录成长
——延职附中学子用Vlog动态展现缤纷假期
    潜水
    ● 游南泥湾
    ● 做饭
    ● 登腰鼓山
    ● 逛天坛
    ● 画画

  暑期不仅是休憩的时光,更是延伸学习的广阔课堂。在这个假期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多学科融合、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在实践中触摸生活、理解文化、记录成长。同时,该校还鼓励学生们将实践过程与成果制作成生动的Vlog视频,动态展现缤纷假期。
  其中,初一年级开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用英语讲好中国传统节日”等实践,引导学生们用英语探究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以及中国神话故事与文学典故的内涵,在双语转换中增强文化自信。初二英语组则推出“步履生花,英语绘夏”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记录游览名胜古迹、观察生活的所见所感。
  除了各年级组的固定活动外,各班级的特色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初二三班引导学生“用语言记录生活之美”,用镜头捕捉早市烟火、归途风景、温馨亲情与历史印记等;初二十六班开展“我的家乡我代言”活动,学生化身家乡“推介官”,深情讲述脚下土地的风物人情;初一三班和五班的学生则将厨房变为课堂,体验烹饪劳动,感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此次假期实践突破了传统作业形式。是践行‘五育并举’的生动体现。”该校教学副校长朱华表示,“延职附中的学子们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用镜头聚焦生活,用Vlog记录成长,让这个假期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面向未来的深厚积淀与无限可能。”(记者 樊江江)
  我●行我知
   在实践中成长
  “寻美之旅,光影定格。把假期生活所见所感所悟通过视频记录……”看到语文老师的作业要求时,内向的我心里不由得发愁:这一次,再也不能“纸上谈兵”了。这次实践,如同一场探险,让我在困难中收获,在挑战中蜕变。
  首先是选材之难。大千世界,值得记录的美好太多。经过反复思量,我最终将镜头对准了延安的象征——宝塔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视频,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延安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延安、走进延安。这次选择,让我懂得了何为取舍。
  紧接着是录制之苦。攀登宝塔山时,我恨不得记录下每一处风景,结果手忙脚乱,拍回的素材杂乱无章。无奈之下,我只得重新规划路线,理清拍摄思路。这让我明白了做事需有条理。
  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出镜。生性腼腆的我,面对镜头总是局促不安。经过多次尝试,我才逐渐变得从容大方。实践教会我:自信,是在一次次历练中积累的。后期的剪辑与配音更是考验。技术不熟练,片段衔接生硬;素材取舍艰难,多了冗长,少了遗憾。在反复调整中,我学会了权衡与抉择。配音时,为准确表达,我查阅大量资料;为音画同步,我反复录制,屡屡重来。受挫时,我曾想过放弃,但不甘心的念头让我坚持到底。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坚持的意义。当作品最终完成,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也终于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实践作业不同于传统笔墨作业,它将纸上的空话化为现实的体验,让我们在亲身实践中感悟真知,掌握技能。
  未来,我愿再次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因为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成长的蜕变。它们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不断向前,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初二三班 王雨萌 指导老师 王娟)
  一次深刻的文化启蒙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暑假,一项特殊的英语实践作业让我对语言学习产生了全新的认知。当老师让我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时,我最初只将其视为普通的暑期任务,却未料到这会成为一次深刻的文化启蒙。
  筛选主题时,我惊讶地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习俗,在英语语境中竟需要精妙的转译。“孝道”不能简单译为“filialpiety”,而要辅以“respectandcareforelders”的具体阐释;“二十四节气”若仅作直译,就会遗失其中蕴含的农耕智慧。这种语言的转换,本质上是一场文化的深度对话。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项实践让我意识到语言学习不应止步于应试。当我在资料中读到“龙”不应简单对应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时,突然明白跨文化表达需要双重的文化自觉——既要理解他者,也要坚守本真。这种认知的转变,远比掌握新单词更有价值。
  这次实践最珍贵的收获,是让我建立起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认同。在准备过程中,我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又是面向世界的讲述者。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使命感,让语言练习升华为一场文明对话。
  回望这次实践,它给予我的不仅是英语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开拓。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语言学习,应当架起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学子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使命。(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初一四班 刘依彤 指导老师 樊娟娟)
   成长的底色
  暑假伊始,班主任布置了一项特殊的政治实践作业——承担一天家务。起初,我心里直嘀咕:“家务算什么政治课?”可当真正拿起锅铲、挥动扫把时,才发现这方寸之间的“战场”,竟藏着比课本更生动的“大道理”。
  清晨六点,我雄心勃勃地接管厨房,准备露一手“鸡蛋煎饼绝技”。刚点火,油锅便“噼啪”炸响,吓得我举铲后退。妈妈在一旁憋笑:“政治家得先学会谈判——和油锅谈判。”我硬着头皮凑近,转小火,轻晃锅柄。当金黄煎饼成形时,我忽然懂了:治国如烹小鲜,火候与耐心,比蛮力更重要。
  拖地时,我总在角落打转——弟弟的乐高碎片、爸爸的茶叶渣、妈妈的长头发,像“顽固派”盘踞地面。正想抱怨,弟弟主动拿来小簸箕:“姐姐,我帮你!”我们蹲地分拣,像一场“联合行动”。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家务是家庭的“民主协商”,琐碎中藏着团结的智慧。
  傍晚整理衣物,我把所有衣服塞进洗衣机。结果爸爸的白衬衫被染成了粉色。妈妈叹息:“矛盾具有普遍性,但可以转化。”她教我分类、调水温,还顺带讲了“一国两制”的求同存异。盯着滚筒里和谐旋转的衣物,我突然笑了:原来“矛盾论”就在洗衣机里转着!
  夕阳西下,我瘫在沙发上,指尖沾着葱花香。这一天,我弄懂了“群众路线”——妈妈教我切土豆要薄厚均匀,像政策需惠及每人;明白了“实事求是”——发现过期食品,爸爸说“发现问题就得整改”;更体验了“艰苦奋斗”——弯腰擦桌三小时,比跑步还累。
  政治从来不高高在上。锅铲挥动间,我触摸到了它最朴素的质地:家国情怀,或许就是先让眼前碗碟锃亮,脚下地板干净。当我们学会对一粥一饭负责,未来的山河社稷,何愁无人担当?这,不就是成长的底色么!(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初一二班 郭雨佳 指导老师 朱香娥)
   我为家乡代言
  当我为家乡代言安塞腰鼓,脚下的黄土地仿佛也蕴藏着与鼓声同频的脉搏。目光越过喧腾的鼓阵,投向静默的腰鼓山——它雄踞安塞城北,敦厚的山体如一面被岁月摩挲的巨鼓,沉稳地卧在天地间。
  攀上腰鼓山,每一步都像踏在历史的鼓点上。晨光熹微,山岚如纱。老人们说,这山体便是最古老的鼓腔,山间褶皱恰似紧绷的鼓面。山腰一方天然石台,宛如为鼓手而设的祭坛。山风掠过耳际,呼啸声里似夹缠着悠远鼓点,沉稳雄浑,一声声,如大地心跳。
  鼓声的血肉,在安塞人的日常里生长。旧时山民击鼓,不为娱人,只为驱寒逐兽,呼唤亲人。族谱记载着太奶奶的故事:大雪封山,闯关东的亲人未归,她每日抱鼓坐于崖畔。晨霜结巾,鼓槌凝冰,她仍枯手捶打——鼓声先急如星火,撕扯风雪;后渐弱而更沉,每一声都裹着温热的米汤香与盼归的灯花。那鼓点,曾震碎塞上寒霜,也将未归人的名字,敲成山崖不朽的回响。
  我十一岁庙会初识腰鼓。握槌,毛刺扎手;击鼓,声如破碗。教鼓的王大爷说:“鼓有灵性,得把心放进鼓腔。”月夜偷练,鼓点惊飞夜鹭,竟催得山丹丹花提前绽放。如今再看山下广场,百鼓齐发,翻飞红绸间我总见当年笨拙的自己。鼓手们头扎白羊肚巾,腰系红绸,腾跃擂鼓。鼓点排山倒海,震得大地微颤,声浪撞山壁反弹,汇成磅礴洪流。汗水蒸腾模糊面容,唯那源自腰鼓山的鼓声,清晰炽热,似要唤醒每寸沉睡土地。
  立于山巅俯瞰,黄土沟壑纵横,如鼓面褶皱,沉默蓄力。腰鼓山,这座沉默巨鼓,是安塞人精神的图腾。它承载先祖祈愿,激荡今人豪情。鼓槌落下,撼动山河的声响,是黄土地深沉的呼吸,是血脉奔涌的生命之歌——宣告着,家乡的心跳,从未喑哑!(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初二十六班 郝泽宇 指导老师 郝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