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3日
奉献是生命最亮的底色
——记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文塞峰
    ● 文塞峰(左)介绍党支部工作

  记者 叶树峰
  文塞峰生于1950年。从插队知青到戍边战士,从乡镇领导到县委农工部部长,他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2003年提前退居二线,2010年正式退休,文塞峰却从未停下脚步,他用二十载光阴谱写了一曲“退而不休,奉献不止”的生命赞歌。
  书海行舟 思想灯塔永不灭
  退休后的书桌成了文塞峰新的“战场”。马列原著、领袖著作、《党史》、《廉政丛书》……在书页翻动与笔尖摩擦声中,他构筑起坚实的精神堡垒。每天雷打不动收看新闻,线上追踪学习动态,翻阅报刊杂志,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思想养分。
  “ 活到老,学到老”于他绝非空谈——每年1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宣讲稿,20余载积累已超300万字。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思想的年轮,更是为社区、学校带去30余场精彩讲座的源头活水。在安塞区高级中学的礼堂,在碟子沟村的院落,他讲党史、谈美德,述说如何争做“四有”好少年,将理论的光芒播撒进2万多听众的心田。
   余热生辉 晚霞亦能映山河
  2018年担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后,文塞峰带头发挥余热,凝聚起一片奉献的星火。
  他敏锐捕捉到文化滋养人心的力量。凭借在安塞深厚的资源,他召集起百余名有文艺特长的老同志,组建“山丹丹民乐演唱队”。红歌的激昂与信天游的悠扬夜夜在河滨公园回荡。这支队伍累计演出逾200百场,驻足观看者10万人次,成了安塞人心中一道温暖的文化地标。如今,红歌演唱活动发展到了千人合唱的规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展示安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名片。
  当发现节假日里部分青少年精神世界“荒芜”,文塞峰忧心忡忡。2018年,他多方奔走,凭借昔日工作积累的信任,募集价值10余万元的图书2000余册,建立起一座属于干部职工和青少年的“精神绿洲”——社区图书阅览室。知识之光,从此照亮了无数闲暇时光。
  秉笔春秋 方寸之间镌青史
  编修地方志,是一项需要极致耐心与严谨的浩大工程。对于安塞这片深爱的土地,文塞峰甘之如饴。
  参与《安塞县1990—2010县志》编纂的6年,文塞峰如同重回青春战场。撰写乡镇志,他早出晚归,一日工作常逾10小时;为人物传外出采访,他不辞辛劳,风餐露宿只为精准还原历史。那些伏案疾书的身影,那些为求证细节而奔波的脚步,在熟悉者的口碑中凝成“殚精竭虑”的注脚。
  退休至今,文塞峰的志书成果蔚为壮观:除上述县志外,独立编撰了安塞首部村志《碟子沟村志》(11万余字)、《黄崖根村志》(约8.5万字),更在2018年至2022年间,以一己之力完成26万字的《延安市总工会志》。2023年,年逾古稀的他再度提笔,投身《安塞区扶贫志》的编撰,12万字的书稿,是他对家乡脱贫攻坚伟业的深情致敬。
   家风如磐 忠诚热血一脉承
  文塞峰的父亲,那位被安塞民间敬称为“文青天”的老政法干部,将正直、公道、爱憎分明的品格融入家族血脉。文塞峰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儿孙:“做人光明磊落,好男儿志在军营。”1987年、1995年,他先后将两个儿子送入军营;2012年,孙子在他的鼓励下接力穿上军装。《延安日报》以《安塞县一家三代接力去当兵》为题记录荣光,忠勇报国的赤诚在黄土高坡传为佳话。
  日常生活中,他是邻里纠纷的调解员,是留守儿童的守护者,是贫困学子的资助人。凡有救灾抗疫,他必率先捐款捐物。身教胜于言传,他的子女勤奋优秀,家庭和睦温馨。2022年,文塞峰家庭荣膺安塞区“最美家庭”称号。
  文塞峰如一株扎根安塞大地的山丹丹花,年岁愈长,绽放愈烈。“优秀党务工作者”“最美五老”“优秀共产党员”“全市新时代担当作为先进个人”“延安模范”……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他带领的党支部也相继获评“ 陕西省五星级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市级示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熟悉他的人感叹:“文塞峰这个人,心里装着事、手里干着活,交给他的事,件件有着落,样样都扎实。”
  文塞峰将一生奉献的印记刻进安塞的山水之间,刻进无数被他温暖过的心灵深处。他唱过的歌,从青春一直回响到白发苍苍;他点亮的灯,从案头一直照耀到社区广场;他写下的志,从历史深处一直绵延至乡村振兴的今天。他用行动诠释:奉献者永远年轻,奉献本身就是生命最壮阔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