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4日
文旅花绽处 幸福满城乡
记者 高乐 通讯员 范晓霞 袁小雪
  暮色初垂,甘泉县美水街道太皇山广场上早已锣鼓铿锵。62岁的杨秀琴踩着鼓点扭起秧歌,红绸在肩头翻飞,脸上的笑纹里都盛着光。“自从孙子上幼儿园后,我常发愁每天做什么。多亏老同学组织扭秧歌,现在每天笑声不断。”杨秀琴的话,正是甘泉县文旅发展浸润民生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甘泉县文旅局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为重点,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扎实举措让文化养分渗进寻常日子,让幸福滋味淌进群众心里。
  “ 广场热闹起来后,晚上再没心思和邻居为下棋起争执。每天盼着晚餐后去广场凑热闹,烟都顾不上抽,喉咙的老毛病都减轻了。”下寺湾镇张槐湾村民白建军笑着说。
  如今在甘泉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接连不断:第八届“阅读者”、“5·23”重走长征路以文促旅美术写生、“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等60余场活动,惠及群众3万人次。同时,美水泉、张槐湾村等地的乡村大舞台拔地而起,锣、鼓、秧歌服等配送到村,为乡村的热闹添柴加薪。此外,广场舞、腰鼓、木刻版画、香包制作等公益培训接连开课,1000余名学员跟着学、跟着练,让民间手艺在烟火气里扎了根。
  文艺精品创作成绩斐然。甘泉县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编了《陕北风情》《陕北大秧歌》等6部魅力舞蹈,以及舞台剧《美水泉之梦》、小品剧本《周恩来在甘泉住店》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歌曲《山桃花》入选2025年度陕西省艺术创作资助名单和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
  “看似寻常的猪油制作技艺原来属于非遗项目,听了宣讲后我才明白了这门技艺的文化分量。”石门九年制学校八年级一班的学生班一妍说。
  近年来,甘泉县坚持守正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活力迸发。开展非遗普查工作,收集非遗项目线索6条,新发现陕北服饰民俗、祝由术、猪油制作技艺等4个非遗项目,对已有的非遗项目档案进行全面梳理和数字化录入,进一步丰富本地非遗资源库。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公众号,发布非遗宣传图文、视频等内容30余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非遗文化打开大众视野。这份用心也结了果——甘泉县文化馆获得2024年度陕西省非遗保护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甘泉县也做了大量工作。寺疙瘩遗址有了防护栏,塌陷处做了回填;秦直道遗址(甘泉段)立起40个标识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时,不仅核查了3处消失文物点,还新发现56处文物点。47处不可移动文物都建了档案,全年巡查23余次,14处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修缮,3套监控设备守在重点文物旁——文物保护的“网”越织越密。
  敞开大门迎客,甘泉旅游添了底气,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扩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2.6万人次,旅游收入1292万元;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5.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21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0.49%,文旅融合的“路”越走越宽。
  锣鼓声里,秧歌步踩得欢;文化潮里,老手艺传得热;各个景区里,游客乐开颜。甘泉县的文旅之花越开越艳,也让这座小城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越来越红火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