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雷荣 通讯员 杨振明 高庆荣
作风硬则事业兴,实干方能出成效。
自5月份开展全县改进干部作风专项行动以来,志丹县锚定问题靶心,坚持解放思想破冰,在一线查堵点,以标本破难题,用实绩实效验真章,在全县掀起党员干部敢担当、善作为、比实干的热潮,让作风转变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田间地头见真章
发展成果暖民心
乡村振兴的考卷,要在田埂上作答。
在旦八镇界湾村苹果示范园,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正精准“喂料”,防雹网、围网监控守护着“金果果”。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晨算起增收账:“有了这些新设施,果农年收入从11万元涨到20万元,加上马上扩建的李广杏园和冷库,村集体年收入能超30万元。”
不远处的沙渠村,450亩撂荒地种上耐旱高粱,预计年收入达40万元;1300多亩闲置土地流转建成千亩果园,昔日“沉睡”的土地变成了村民的“钱袋子”。
全县干部走出办公室,给110个村的集体“三资”做“全面体检”,这是志丹县“干部下沉、资源清查”专项行动的生动注脚。3个月攻坚,盘清了集体家底:盘活闲置资产3亿元、土地资源422.57万亩;杨圪崂村搞起规模化养殖,麻地坪村让沉睡9年的资产“醒过来”……
如今,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373万元,带动1500多人就业,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发展红利实实在在装进群众口袋。
停车小事见作风
治理精度连民心
“以前顾客订了货,常因找不到车位取消订单,现在门口‘僵尸车’没了,生意稳多了。”河滨路便利店店主的话,道出了智慧停车带来的变化。
随着城乡车辆增多,停车难成了群众的烦心事。专项行动以来,志丹县把解决停车难当作作风转变的试金石,在商圈建了300个智慧停车位,在迎宾大道划设73个潮汐停车位。
智能系统让管理人员告别“人海战术”,“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不仅杜绝了“人情位”“选择性执法”,管理成本还降了40%;潮汐车位白天保通行、夜间供居民使用。
“晚上停车不用慌,再也不怕贴罚单,这才是办在群众心坎上的好事。”有了潮汐车位,家住新家园小区的陈先生赞不绝口。
监督执纪动真格
作风转变实打实
作风建设不能纸上谈兵,得在一线见真章。
志丹县把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融入作风建设,成立工作专班直奔基层、窗口和项目现场,用“铁规矩”治“软懒散”。
该县融媒体中心《今日志丹》推出《正风肃纪》系列访谈3期,在《延安日报》刊发作风整改报道3篇,镜头下、笔墨间,倒逼干部摒弃“差不多”心态,追求“过得硬”标准。
“亮学赛督治”专项行动更让作风建设“活”起来:1744名在职党员在“红都志愿岗”亮身份、明职责,“五亮”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领导干部上讲台”为37期培训班学员授课,4190名干部练强了“真本事”;第九届丝博会上签约15个项目、总投资44.79亿元,用招商成果检验营商环境;3个督查组紧盯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领域督进度、促落实。县级领导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56次田间地头现场办公,解决了苹果提质、抗旱防汛、交通拥堵等16件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惠及民生上。志丹县明确将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油气稳产增产、优质产能释放、招商项目落地、“五上”企业培育、重点项目攻坚、园区达标建设、营商环境保障、支持政策集成八项行动为关键牵引,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存量,做大做优增量,夯实县域经济基本盘,用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将作风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