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洛川县受持续干旱少雨天气影响,城乡供水紧张,农业生产承压,抗旱形势严峻。面对挑战,洛川县水务部门迅速行动,启动抗旱应急机制,通过科学调度水源、强化设施维护、动员社会参与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全力保障民生用水与生产需求,全县上下形成全民参与、共抗旱情的工作格局。
8月19日一大早,洛川县农村供水有限公司吴家河供水站外勤组的工作人员已经扛起检修工具,穿梭在田间地头,仔细对辖区内的供水管网进行逐段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角落。
“这几天温度高,管道容易因热胀冷缩出现漏点,早排查、早修复才能避免浪费,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出现。”洛川县农村供水有限公司吴家河供水站外勤组组长孙强强介绍,“我们近期巡检由原来的一周一次变为一周两次,加大巡检频率,重点巡查主管网闸阀和支管网连接处开启状况,并入户查看户内供水有无异常,全力保障辖区管网蓄水、供水正常。”
在旧县镇姚苌村,果农刘建峰和妻子正顶着烈日,在自家果园里为苹果树浇水。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刘建峰负责在果树旁挖坑,妻子则熟练地挪动水管、调整水流方向,确保水流能精准渗透到土壤深处,滋养果树的根系。
“我有5亩果园,其中2亩是矮化园,3亩是乔化园,再有两三天就能浇灌完。现在拉水虽然需要排队但都能拉上,心里还算踏实。”刘建峰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说道。看着水流浸润果树根系,夫妻俩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在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像刘建峰这样的果农们积极行动,想尽办法为果树“解渴”,守护着一年的希望。
朱牛辖区内机井数量少,而果园地、耕地面积广阔,用水需求量极大;加之河水距离远、交通不便难以取用,旱情较为突出。面对这一困境,当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警,精准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该县水务部门与两水河水站建立联动调度机制,根据每日水位监测数据划分供水优先级,对水源紧张区域实行“一村一策”配水方案:对缺水严重的果园集中区开通临时送水,通过水泵串联、水罐接力等方式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我们村第一时间成立了供水小分队,发动群众积极启用窖水、涝池水等储备水源,借助水泵、水罐等工具从石头新水厂、安草沟引水灌溉果园,尽最大努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稳定。”沟曲头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宏介绍道。
如今,洛川县水务部门组建的多支抗旱先锋队,已全部下沉至各镇村一线。队员们分片包抓,通过实地走访,详细摸清各村水源现状与需求,建立“水源台账+需求清单”双管理模式,对全县水源进行分类评级,将优质水源优先保障民生,筹资维修启用了槐柏镇槐柏街原废弃机井,让该村实现双水源保障;争取项目资金为槐柏镇上操村新修机井1眼,以及在土基镇刘星沟、朱牛贠家塬新修机井5眼,目前均已建成并陆续投用,有效缓解周边区域用水压力。
“对一些水源比较好的机井,设为集中放水点,落实群众来拉水,保证群众生产用水。同时,我们新建了7处水源,开辟了新的水源工程,全力保证群众正常用水。”洛川县水利工作队队长韩刘刚说。
据洛川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学民介绍,为筑牢供水保障防线,洛川县已启用应急备用水源15处,完成300余处供水设施的检修维护,修复槐柏上兰庄、旧县李家坳等10余处单村机井供水工程。通过建立调度研判机制,动态优化供水方案,同步推进启用石堡川水库提水工程,实现水源互补调度,形成“硬件”修复与“软件”调度双管齐下的保障体系。
“我们建立‘一日一调度、三日一研判’机制,立足首保人畜饮水、兼顾果园灌溉和生产用水,全力做好供水保障。同时,加快石头镇管网改造工程进度,推进石堡川水库提水工程全面启用,目前西线2.4公里管道已经贯通,彻底解决石头、朱牛水源不足问题。”王学民表示。
目前,通过一系列抗旱举措,洛川县日供水量稳定在3万立方米以上,并组织送水车辆为20余个供水量不足、水压不稳的村应急送水200余车次1000余立方米,城乡供水秩序平稳。在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从水务工作者到基层党员干部,从种植养殖企业到普通群众,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在抗旱保收的战场上续写责任与担当。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在建供水工程建设,尽早投运,同时探索建立水资源储备长效机制,不仅要保障当下供水,还计划用3至5年时间,争取项目对全县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提升,让群众既能扛过旱情,也能长期用上放心水。”王学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