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党中央高度重视总结和宣传长征。作为红军长征的亲历者和重要的决策者之一,陈云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首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成功地打通了世界人民通往红色中国的大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1934年10月18日,陈云同红军第五军团从江西曲利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长征初期,作为红军第五军团中央代表,陈云深入部队,撰写文章,鼓舞士气,为红军的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1月,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陈云参加了遵义会议,他在会议上义无反顾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思想。1935年5月底,红军夺取泸定桥后,中共中央在泸定县城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上决定派陈云回到上海,主要使命是作为中央代表,领导恢复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组织。在当地地下党的帮助下,陈云于6月底到达上海,在上海寻找地下党关系和等候去苏联的一个多月紧张、危险的环境中,陈云镇定的抓紧这段时间,开始撰写《随军西行见闻录》,8月上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得知陈云已到上海的消息后,通知他尽快赴莫斯科。在宋庆龄、马海德的帮助下,陈云同陈潭秋、杨之华、曾山等乘船到了海参崴,改乘火车于9月上旬到了莫斯科。
初到莫斯科,陈云看到共产国际七大展览会展出的一幅宣传画,画中的中国工农红军战士身着破衣烂衫。看到这幅画后,陈云心情沉重地说:“只有敌人才会把我们画成这样,事实上,红军的穿着要比画上的好得多,红军总是精神抖擞、英姿焕发地攻城夺池。”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留在上海的上海中央局本来同共产国际保持着联系,但接连遭到严重破坏,联系中断,中共中央原来同共产国际联系的唯一大功率电台,在过湘江时被毁,因此,中共中央此时已失去同上海中央局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国民党和西方媒体的报道充满了对红军的污蔑之辞,在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中,常以“土匪”“赤匪”“叛乱者”等词语污蔑共产党。
1935年10月15日,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陈云作了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陈云的报告,使共产国际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知道了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富有实践经验的领袖新群体。
陈云的报告引起了苏共中央的关注,12月3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陈云、王明和康生,他们进行了约一个半小时的诚挚交谈。陈云这次向共产国际的汇报显然是成功的,他不辱使命,圆满地完成了遵义会议后新的中央交给他的任务。
陈云在苏联期间,完成了《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为了便于公开发行和流传,他以“廉臣”的笔名,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详细记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突破国民党封锁,转战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艰苦历程,描写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关键战斗。生动描绘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言行,展现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革命精神。特别提到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的领导作用,以及红军官兵的英勇顽强。
这本书一开头就指出,蒋介石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用重兵“围剿”中央苏区,随后又围追堵截突围长征的红军。而从正面向世人展现了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当局污蔑丑化的红军领导人形象。如“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实与我未见时之想象,完全不可”。朱德“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对比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欺压百姓。
为扩大世界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了解,1936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巴黎《全民月刊》上连载《随军西行见闻录》,署名“廉臣”。同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了此书的单行本。
该书传入国内后,最早的版本是民生出版社于1937年11月出版的《从江西到四川行军记:八路军光荣的过去》。1938年1月明月出版社出版了《从东南到西北:红军长征时代的真实史料》;1938年3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了《随军西征记》;1939年1月大文出版社出版了《长征两面写》;1949年6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了《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现作为三级文物珍藏于延安革命纪念馆。1985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校订后收入《陈云文选》,正式确认作者为陈云。
《随军西行见闻录》首次以客观、生动的笔触向世界(尤其是国际社会)介绍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该书的出版,对于纠正对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的不实报道、扩大世界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该书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形象塑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延安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