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7日
唤醒沉睡资源 激活增收引擎
——志丹县打造村集体经济振兴样本
  记者 秦政旺 王雄
  在志丹县,曾经沉寂的村庄如今因集体经济的蓬勃生长焕发新机。从牛舍的哞哞声到高粱地的红浪翻滚,从枝头沉甸甸的苹果到田垄间整齐铺展的打瓜地膜……这些由村集体引领的产业实践,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聚力破局:资源盘活,点废成金
  初秋,走进吴堡便民服务中心杨圪崂村,崭新的标准化牛舍取代了昔日荒凉的山沟。
  村党支部书记李峰感慨道:“过去村里从来没有人搞养殖,满地的玉米秸秆成了村里的负担。”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便有村民提出用养殖牛羊的方式消化玉米秸秆,经过村党支部会议讨论,最后敲定了养牛方案。
  这不仅是村上的新产业,更是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的新尝试。村集体整合土地、盘活资金、引进良种,建立统一防疫和技术服务体系。如今,“牛吃秸秆,牛粪还田”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今年已经繁殖了十几头牛犊,等规模再大一些,就可以正式营收了。”李峰看着牛棚中健壮的牛犊,满脸欣慰。昔日的“负担”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养分”,为集体经济长远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在保安街道,一栋曾闲置多年的集体大楼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保安街道麻地坪村的大楼于2015年主体建成后,因资金不足,没有继续装修的能力,便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为了不让集体资源持续“沉睡”,这些年来,麻地坪村一直把盘活大楼作为该村任务的重点。于是,村集体号召、全村人共同发力,今年年初成功签约投资商。
  “酒店预计明年就可以正式运营。”山丹红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有财表示,正式运营之后,至少为麻地坪村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
  大楼租金充实了集体账户,沉睡的资源终于“醒”来,成为村集体增收的稳定引擎,为当地就业和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科技深耕:沃野生金,黄土增效
  踏入旦八镇沙渠村的高粱基地,一片及人腰部的绿色植株格外引人注目。
  “别看它个子矮,这可是我们精心挑选的矮化品种,耐干旱、抗倒伏。”沙渠村党支部书记康志明站在田埂上感慨万千。
  作为多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沙渠村土地众多,但人口流失严重。为了积极应对土地撂荒问题,沙渠村主动出击,将撂荒地整合,变成种植高粱的良田。
  此外,为了稳定增收,沙渠村集体与大型酒企签下订单,并采用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为集体经济装上科技引擎。
  “以前种玉米,看天吃饭、单价不高;现在种高粱,有订单、有技术,收购价最高能到每斤一块九。”康志明看着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难掩心中喜悦。
  走进旦八镇界湾村的苹果园,51亩果树虽未及盛果期,却已枝繁叶茂,青果满枝。与此同时,一张张巨大的防雹网悬于果园之上,地面上,根根滴灌管精准延伸至每棵树下。
  “在黄土高原搞苹果,防灾和节水是命门,这些投入不能省。”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晨语气坚定。界湾村非常重视设施和技术上投入,不仅投入了现代化设施,还雇了2名经验丰富的村民对果园进行管护。
  除了2名长期雇用的村民,到了套袋、收获等农忙时候,这里更是村里低收入人群的“优先岗”。刘志晨介绍:“不仅让他们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也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除了果树种植,更令人瞩目的是村集体那座崭新的百吨级冷库。“这是我们的‘财富倍增器’。”刘志晨算着账,“等苹果大量上市,通过冷库错峰销售,每斤至少能多卖块把钱。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能突破30万元。”
  科技设施打底,冷库储藏增值,多元化种植探路,界湾村的集体经济正稳步迈入“营收期”,静待“金果”满园时的丰收喜悦。
  服务聚力:统分结合,激活民力
  在义正镇阳洼河村的打瓜地里,整齐划一的地膜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阳洼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小江站在田中与种植户交流:“白粉病非常影响打瓜的产量,一定要着重预防… … ”他不仅是阳洼河村的村干部,更是该村打瓜种植的技术员。
  与前述产业不同,打瓜由阳洼河村村民各自种植管理。然而,这分散的田垄背后,是集体组织的强力支撑。
  “统一采购的优质种子、低价化肥、耐用农膜,成本省下一大截。而且行情不好的时候还可集中采购,完全不用担心销路。”种植户高增兵细数村集体的好处。
  从育苗到防病、抗旱,阳洼河村的打瓜种植都有村集体的指导,遇上行情波动,还帮忙找销路。
  据姚小江介绍,过去阳洼河村以种植玉米为主,产量不高、效益也一般;现在种的打瓜有着抗旱、易管理、效益高的优势,可使平均种植收益提高一倍。在多种优势的吸引下,目前全村共种植打瓜600余亩。
  随着阳洼河村打瓜种植数量的增加,义正镇种植打瓜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据人大主席胡明介绍,现在义正镇全镇打瓜种植已达到4200余亩。“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打瓜种植的影响力,举办各种活动,看看谁家打瓜种得好,谁家瓜子炒得好。”胡明说。
  现在,义正镇已经将打瓜种植当做全镇发展的重点,不仅筹划举办各种打瓜相关的活动,也将延长产业链,把打瓜的粗加工提上日程,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效益。
  义正镇的各村集体虽不直接经营,却通过提供关键要素与服务,编织起一张强大的生产保障网,让分散的农户在市场竞争中不再孤单。这“统分结合”的模式,成为集体经济灵活服务村民的生动诠释。
  五个村庄的实践,奏响了集体经济的多重乐章。这一个个鲜活的样本,如同沟壑梁峁间升起的星辰,共同照亮了黄土高原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