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白雪 叶四青 王雄 吕辰雪
初秋的南泥湾,风里裹着稻穗的清香——湿地公园的绿意漫过堤岸,千亩稻田像铺展的绿绸,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稻香依旧,少年归来。
自今年6月起,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土地,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归人”——上世纪60年代扎根于此的老军垦战士们。他们带着半个多世纪的牵挂“回家”,只为在故地变迁中找寻青春痕迹,感受家园巨变。
南泥湾的故事,始终与“奋斗”二字紧紧相连。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359旅的官兵们肩扛镢头、身背行囊,走进了这片荆棘丛生的“烂泥湾”。没有住房,就搭草棚;没有农具,就自己锻造;没有粮食,就开荒种地。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把稻田当作战场,用双手劈开荒岭,硬是将“烂泥湾”变成了瓜果飘香、稻谷满仓的“陕北好江南”,写下了自力更生的英雄史诗。
1965年,红色的接力棒再次传递。初到之时,他们接手的只是劳改农场遗留的破旧设施:土坯房漏风,工具简陋不足,就连睡觉的地方都显得局促,但没有人退缩。
“19岁来到这儿,一待就是13年,我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片土地。”今年6月首批返回、已在南泥湾住了2个多月的原南泥湾建设兵团141团6连排长刘长山,他的眼里满是回忆。
刘长山记得,当年16个人挤在一间房,睡的是“棍棍床”——几根木棍架起的床架上,铺着薄薄的稻草和苞谷秆,夜里翻身都得小心翼翼;一日三餐,洋芋、苞谷面是“常客”,能吃上一口白面馒头都算稀罕。
开春育秧时,三月底的寒风还没散,四五月插秧,只能光着脚在冷水里下田;等到盛夏稻子长起来,上面日头晒,底下水汽蒸,腿上蚂蟥爬;赶上雨季,雨水还会哗啦啦往稻田里灌,全连人扛着锄头、背着泥袋往堤坝跑,哪怕浑身湿透,也要守住辛苦种出的稻苗。
“苦是真苦,但看着稻子从青苗长成金黄,这个过程当中有苦有乐,这些记忆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一直到现在,我们战友之间的感情都很深,大家心里都记挂着南泥湾。”刘长山笑着说。
“那会儿没床板,就上山拾豆秆铺在地上当床,十几个人挤着睡,每人只有一尺五寸的地方,想翻个身都得跟旁边人打招呼。”原南泥湾建设兵团141团6连战士王济民一说起过去,话就停不下来。在他的记忆里,夏天的双脚几乎没离开过稻田,地里的草好像总也拔不完,但他们也有“骄傲的事儿”。
“为了让水稻长得好,我们琢磨着给种子催芽,用柳条弯成弓,盖上薄膜给田地保温,让稻苗早点下田;还试着搞小苗带土移栽,这都是我们跟着东北地区学的,比当地农民的种植方法先进不少。”王济民笑着回忆,当时更让全团羡慕的是,连队里有个知青,他的父亲是种菜能手,从家里带来了西红柿、西瓜种子,他们试着种在菜园里,没想到真结出了西瓜——那是南泥湾少见的新鲜玩意儿,他们的菜园也成了全团的“样板”。
“现在看着南泥湾这么美,公路修到了田边,插秧都用上了机器,心里真知足。年轻时吃的苦没白费,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王济民的声音有些颤抖。
青春作证,故乡永远。
“60年了,第一次来南泥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原南泥湾建设兵团14师40团杨林伟的眼眶有些湿润。他记得,刚来这儿时,住的是铺着草的土地,吃的是杂粮、莲花白和土豆,自己不会蒸玉米面馍,蒸出来的馍又硬又硌牙;鞋子穿破了,就自己想办法缝缝补补;要盖房子,就自己上山烧砖、烧石灰,“那会儿觉得真难,现在回头看,正是这段日子教会了我啥叫坚持。南泥湾精神不是嘴上说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它跟着我一辈子,不管遇到啥难事儿,一想起当年在这儿的日子,就有劲儿了。”
原南泥湾建设兵团14师40团贺重阳15岁时就来到了南泥湾。在南泥湾的日子,让他真正懂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是口号——是没粮食就开荒,没房子就自己盖,没工具就自己造。“这种精神不会落后,也不会淘汰,100年以后也会用得上,我想好了,以后每个夏天都来这儿,看看稻田,见见老战友。”他说。
1966年3月,原南泥湾建设兵团141团6连军垦战士唐治安来到南泥湾,一待就是十几年,从那时起,他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359旅把南泥湾从荒滩变成了好地方,我们跟着他们的脚步,接着建设它。”他记得,当年和战友们一起吃大锅饭、睡大炕,白天一起种谷子、苞谷,晚上围在煤油灯下拉家常。调走以后的二三十年间,他10余次回到南泥湾,每次都要去当年种过的稻田、住过的窑洞看看。
“ 你看这6孔窑洞、这一排库房,1965年我们来的时候就有,现在是6连保存最完整的老建筑了。”原南泥湾建设兵团141团6连军垦战士王果成站在窑洞前,轻轻抚摸着窑洞的土墙。他记得,当年离开时,这里的路还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满是泥泞;晚上没有电灯,全靠煤油灯照明,昏黄的灯光下,战友们缝补衣服、整理农具。“这些年,我经常梦到这儿,梦见和战友们一起在田里干活。现在回来一看,路硬化了,灯亮了,山更绿了,比梦里还美。”
未来可期,奋斗无止。
如今的南泥湾变化天翻地覆,公路四通八达,山上绿树成荫,插秧用上了机械。刘长山每天和老战友采风创作、自编文艺节目,向人讲述着南泥湾的新生活。
截至目前,已有20多位老军垦战士重返南泥湾。他们沿着当年的田埂散步,在保存完好的窑洞前合影,和年轻游客分享过去的故事——他们的身影,成了南泥湾一道特殊的风景;他们的行动,也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我们要把老军垦的故事好好收集起来,让更多人知道南泥湾的过去,也让大家看见南泥湾的现在。”南泥湾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景区服务部部长邢定军说,景区会依托生态美景和红色历史,新增文化演出、农耕体验等项目,让游客既能欣赏湿地公园的绿意,也能感受机械化农场的现代气息,更能在参与中读懂南泥湾精神。
风吹稻浪,绿意盎然。昔日军垦战士用青春浇灌的土地,如今正以生态美、产业兴的崭新面貌,迎接每一位归来的建设者,也等待着更多人来续写它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