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一个小村落与七十二位抗日烈士
——寻访林子里的烽火印记
    李会明摩挲着纪念碑碑身。张泰源 摄
    固安县林子里战斗场景复原。     (固安县林子里烈士陵园提供)

  廊坊日报社记者 刘冰 张泰源 李新苓 崔帅
  盛夏时节,骤雨初歇,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马庄镇林子里村的林子里烈士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雨水浸润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光,宛如一条时光隧道,将80年前的战火硝烟与当下的和平宁静无声交织。这里,长眠着在1944年林子里战斗中牺牲的72位八路军战士,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守护着冀中平原一方水土和后人心中不灭的红色记忆。
  回望:遭遇强敌 视死如归
  抗日战争时期,在林子里村,这个当时只有900多口人的小村落曾发生过一场激战——林子里战斗。
  时间回溯到1944年3月9日清晨,冀中十分区副参谋长李大卫率警卫连及部分机关干部共70余人,途经新城县(现河北省高碑店市)姚庄时,与来扫荡的千余名日伪军遭遇。敌众我寡,形势危急,部队迅速撤至林子里村,一场激战打响。
  “80多年过去了,村里人忘不了那场战斗,忘不了那些倒在这里的年轻战士。”幼年时耳熟能详的烽火故事,林子里村82周岁的老人李会明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的李会明仅9个月大,他的姐姐李秀花目睹了林子里战斗。“懂事起,常听我姐说起那场战斗。”李会明回忆道,八路军先把老弱妇孺安置妥当,再与村里的青壮年一起在屋里打通道,掏好“枪眼”,架起机枪,与敌人激战。饿了,村民拿饽饽给战士们充饥;弹药不足,手边的锄头、铁锹、钢叉成了武器。在军民密切配合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异常惨烈。年仅16岁的机枪手李宝珍用一挺缴获的歪把子机枪撂倒100多个敌人。民兵队长李保林精准投掷手榴弹,一次次炸退敌人,直至壮烈牺牲。敌人久攻不下,竟丧心病狂地使用毒气弹。队伍中,只有因失血过多昏迷的李大卫被警卫员裴廷贵拖至地洞,躲过了敌人搜捕,其中72名战士永远倒在了这里。
  “林子里战斗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发生的一场遭遇战,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指战员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固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原固安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今年60岁的孙东振感慨地说,林子里战斗使冀中十分区部队遭受重大损失,敌人的伤亡更大。这次战斗虽然失利,但影响深远。此后,伪军更加惶恐,日军更加孤立,我军逐渐由隐蔽转为公开活动,为此后胜利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铭记:英烈精神 赓续传承
  行至陵园深处,石亭下一座钢架包裹的纪念碑碑体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字遒劲生辉。
  李会明摩挲着斑驳的碑身,声音微颤,“碑是1971年村里建的。那会儿穷,大伙儿觉得就是一块砖一块砖地凑,也要留个念想。”
  步入纪念馆,一组复原林子里战斗场景的雕塑引人注目:矮墙后,战士们举枪射击,地上散落着步枪和手榴弹,诉说着战斗的激烈。
  行走在烈士碑林、纪念碑与纪念馆间,李会明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却坚定有力,“那片碑林上没留名字!但我是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要把故事讲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幸福从哪儿来。”
  “目前,共有139位烈士长眠在这里,包括林子里战斗牺牲的72位抗日烈士。他们当年守的是阵地,现在我们要守的是烈士精神。”固安县林子里烈士陵园纪念馆讲解员王丹动情地说。
  每逢清明节,李会明都会到陵园祭扫。遇到来访者,他会主动上前讲解,“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记住这些烈士。”
  在林子里村,还有许多像李会明这样的人,默默守护陵园,传承红色精神。党员干部积极组织各种纪念活动,精心维护陵园设施;志愿者定期清理杂草,擦拭墓碑……
  向前:书声琅琅 百姓安康
  林子里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兵是李会明的孙子。他在外求学、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回乡,“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现在,我们要格外珍惜,更要努力奋斗。”
  林子里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出了一条“双赢”路。村内土地流转给廊坊威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以葡萄为主的果蔬种植产业,总占地面积1300余亩,拥有冷棚122个和暖棚10个。流转土地的百余名村民被聘为员工,实现就近就业。
  林子里村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发展血脉,以林子里烈士陵园为核心,建起了红色文化长廊,发展红色旅游。
  固安县中小学校常组织来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今年15岁的李佳润是固安县第十五中学学生,暑假期间参加了缅怀先烈活动,“他们是保护过我们的英雄!长大了,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保护我们的国家!”
  走出陵园,举目远望,绿野织锦,果树成荫。昔日的战场,如今书声琅琅,百姓安康。站在2025年的时间路口回望,战火硝烟不再,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留在被拂过千万次的丰碑上,留在耄耋老人的念念不忘与质朴守护中,留在青年人对革命年代的步步回望与新时代的不懈奋斗里,留在少年儿童的稚嫩誓言下……
  (资料来源:中共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固安县林子里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