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彩萍展示自己的布堆画作品 寻常的碎布在指尖翻飞,经过堆叠后,便成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布堆画。从七岁卧床学剪窗花的孩童,到如今将布堆画推向更广阔舞台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彩萍用40余年的坚守,拼贴着传统技艺的过去与未来。
半生守布堆 农女成大师
1963年,王彩萍出生在延川的一个农村家庭,艺术的种子却早已深埋在她的童年里。外婆是远近闻名的巧妇,剪窗花、做布堆画样样精通,受外婆的影响,母亲也把这些手艺融进了日常生活。七岁时,王彩萍因伤病卧床,母亲便用父亲的医药书作纸,教她剪动物图案,这成了王彩萍艺术生涯的启蒙。
1986年,在冯山云老师的发掘下,王彩萍正式踏上布堆画创作之路。此后十年,她潜心钻研,先后向高凤莲、王芝兰等民间艺人取经,技艺日渐成熟。
“ 布堆画不是简单的‘堆布’,得懂得色彩搭配,更要有生活感悟。”王彩萍笑着说,田间的庄稼、院里的鸡鸭、陕北的窑洞,都是她创作的灵感来源。
现如今,王彩萍的作品已屡登国家级艺术殿堂。作品于1995年入选中国美术馆展览并被收藏,2011年获全国剪纸艺术大展优秀奖,2022年摘得“吴门八雅杯”大赛金奖。2023年,她接连获评“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份份认可,让她更觉责任重大:“手艺不能只藏在柜子里,要让更多人看见。”
传承亦创新 技艺更鲜活
布堆画是以布为原料,通过剪贴、堆绣等手法创作的民间艺术,延川布堆画更是以浓烈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而闻名。在王彩萍看来,传承非遗既要守住“魂”,也要迈出“新”。
“2019年参加非遗交流展时,我发现不同地域的布艺各有特色。这让我明白,只有交流才能让技艺更鲜活。”王彩萍的作品既保留了陕北民间艺术的质朴,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让传统艺术与时代同频。因为热爱,王彩萍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2017年参加剪纸与布堆画专业培训,2018年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深造,2019年参与多省区非遗交流展……这些经历让她的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添现代气息。
“现在,我的布堆画文创产品,都非常受欢迎。尤其是扇子、老虎帽、香包等,大家爱不释手,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很开心,传统手工艺还是得跟着时代走。”王彩萍笑着说。
以艺传深情 生活过成诗
多年来,王彩萍始终活跃在非遗传承的第一线:她带着布堆画艺术走进军营慰问官兵,奔赴各地展销会推广民间艺术,更在街头广场开设公益课堂。2020年疫情肆虐时,她组织学员日夜赶制百余幅抗疫主题布堆画,将满载祝福的作品千里驰援武汉医院。“虽不能亲赴前线,但愿以针线为媒,传递一份守望相助的温情。”她这样说道。
王彩萍的徒弟也各有所成:邻居家的女孩王溪,如今已是县级传承人;西安文理学院的学生余璇,把布堆画与现代设计结合;还有刺绣能手毛向荣,跨界融合让作品更出彩。
“我教徒弟从不留一手,手艺越传越活。”王彩萍说,现在她的学员已有数十人,不少人靠这门手艺增加了收入。
“我在我妈妈这里学到很多,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家里的灶台、院子里的鸡都是题材,还有就是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多多交流,只有这样,作品才会更加鲜活。”王彩萍的女儿兼徒弟赵娜娜说。
谈及未来,王彩萍眼中闪着光:“想建个小展厅,让更多人看看布堆画的美,再编本教材,把技巧好好总结下来。只要有人学,我就一直教下去… … ”
在王彩萍的世界里,布堆画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融进柴米油盐的生活方式。那些被她堆绣出的山川河流、花鸟虫鱼,藏着陕北人对日子的热爱,也藏着一位手艺人“把寻常过成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