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在拉萨,做高原“点灯人”
——记援藏干部、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延安供电公司职工牛潇
  记者 刘彦 方大燕
  在雪域高原的苍穹下,有这样一位电力人,他从革命圣地延安出发,带着父辈的家国情怀与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援藏篇章。他就是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延安供电公司职工牛潇,一位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的电力援藏干部,用一年半时光做好高原“点灯人”的光明接力。
  一纸报名:
  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 爸,我报名援藏了。”2023年3月的一个夜晚,33岁的牛潇拨通父亲的电话,语气里藏着一丝对家人的歉疚,却更透着一份笃定。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父亲熟悉的声音,带着老军人特有的沉稳:“好小子,跟我当年去猫耳洞一样,选了条难走但该走的路。”
  父亲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牛潇心底最柔软也最坚毅的角落。从小到大,他听得最多的,就是父亲在猫耳洞驻守228天的故事:“白天顶着炮火勘察阵地,晚上缩在狭小的猫耳洞里,炮弹在耳边炸响时,心里就一个念头——守住这块地,身后的老百姓才能踏实过日子。”那些带着硝烟味的话语,一字一句刻进牛潇的心里,“老山神”眼里的家国情怀,成了他成长路上最珍贵的传承。
  彼时,牛潇刚结婚不久。得知他要去援藏,新婚妻子只是默默帮他收拾行李,一边叠衣服一边叮嘱:“你放心去做想做的事,家里有我呢。记得每天报平安,缺氧了别硬撑。”母亲站在一旁,红着眼眶往他包里塞感冒药、暖宝宝,反复念叨:“到了那边照顾好自己,实在难受就给家里说,咱不逞强。”
  家人的支持,成了牛潇踏上援藏路的底气。“我爸守疆土,我守灯火,都是为国家、为百姓做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像父亲那样,在雪域高原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番磨砺:
  在高原上“扎下根”
  2023年4月25日,拉萨的阳光格外刺眼,3650米的海拔给了牛潇一个“下马威”。刚到宿舍放下行李,他就觉得脑袋嗡嗡作响,像有无数根细针在扎着太阳穴,走两步就喘得厉害;到了晚上,缺氧引发的头痛让他翻来覆去睡不着。那段时间,睁眼到天亮成了常事。
  很快就是5月1日,一场大雪突袭拉萨,没有集中供暖的宿舍瞬间变成“冰窖”。牛潇裹着两床被子还是觉得寒气往骨头里钻。回忆起那段日子,牛潇笑着摆手,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对高原“苦”的真切体会。
  但牛潇没想过退缩。为了适应高原环境,他每天早上绕着宿舍区慢走半小时,再慢慢增加运动量;同事们知道他缺氧严重,主动把备用制氧机塞到他手里;领导时常找他谈心,反复叮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慢慢来,不着急”。
  融入新团队让他心里暖暖的。刚到国网西藏公司建设管理分公司时,牛潇对西藏电网前期工作流程不熟悉,同事旦真金美主动找上门:“西藏的手续比内地多,我带你跑几趟,你就清楚了。”之后的日子里,旦真金美陪着他去发改委送材料、去自然资源局对接征地,还手把手教他说藏语:“‘谢谢’是‘突吉其’,‘麻烦您’是‘广达’,跟老乡打交道用得上。”
  “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让我熬过了最难的适应期。”牛潇说,当高原反应的“苦”渐渐消退,当团队的“乐”慢慢填满生活,他知道,自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了。办公桌上的项目资料越堆越高,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工作要点——他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工地、牧民家和政府部门之间。
  一场攻坚:
  啃下“硬骨头”项目
  在牛潇的援藏经历里,拉萨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最让他难忘的“ 硬骨头”。作为青藏铁路电气化的外电配套关键工程,这个项目一旦建成,就能为青藏铁路电力供应筑起“ 保障线”。可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和征地协调,却难住了不少人。
  “ 要办9项手续,涉及3个县区,还得跟12户藏族同胞谈征地。”刚接手项目时,看着清单上的任务,牛潇心里也犯过嘀咕,但很快他就定了主意,“再难也得啃下来,这是关乎西藏发展的大事,不能退。”
  为了办林勘手续,他先后跑了7趟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有时赶上部门开会,他就坐在走廊里等,一等就是大半天;材料有疑问,他当天就往相关单位跑,哪怕来回要耗上三四个小时。“累是真累,但一想到项目能早一天推进,就觉得值。”牛潇回忆道。
  最棘手的还是征地协调。 12户藏族同胞世代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种青稞,土地是他们的根。第一次走访时,藏民拉巴次仁就坦诚地说:“不是我们不支持国家建设,只是这地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们舍不得啊。”
  牛潇没有急着说服,而是把“办公室”搬到了牧民家里。他跟着老乡一起喂牦牛、拾牛粪,听他们讲祖辈的故事,聊家里的生计。赶上牧民们收割青稞,他还会搭把手,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歇着。就这样,一次次上门、一遍遍沟通,50多趟走访下来,老乡们渐渐放下了顾虑。“牛工是真心为我们着想,我们信他。”最终,12户村民都在征地协议上签了字。
  如今再次谈到当时的场景,牛潇眼眶发红道:“8个月的奔波,值了。”
  一本手册:
  把“经验”变成“财富”
  在工作中,牛潇发现西藏电网前期工作流程比内地繁杂,不少新同事刚接手时常常“摸不着头脑”。有一次,一个新同事办理规划许可,因为不清楚材料清单,跑了3趟才办成。看着同事焦急的样子,牛潇萌生了一个想法:编制一本《业务指引手册》,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从2023年11月开始,每天下班后,牛潇就坐在宿舍里整理资料。他把自己跑过的20多个项目的手续清单、审批部门联系方式、材料模板一一汇总,还把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写成“小贴士”,甚至手绘了审批流程图,标注出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为了确认一个审批部门的最新联系方式,他打了10多个电话,直到跟工作人员核实清楚才罢休;遇到不确定的政策细节,他就翻文件、查规定,熬到深夜弄明白。
  一个多月后,《国网西藏公司两个前期工作业务指引手册》正式印发。效果立竿见影:新同事照着《手册》准备材料,原本需要3天办理的规划许可,1天就完成了;以往需要反复沟通的审批流程,现在按图索骥就能推进。“牛潇的《手册》就像‘导航’,跟着走准没错!”同事洛桑云丹说。
  之后,牛潇又协助公司建设部建立了电网工程开工手续统一办理回复机制,把各部门的审批进度同步到一个平台上。自此,审批效率提升了近40%,大家再也不用“多头跑、反复问”。
  2024年11月,牛潇结束了他的援藏任务,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雪域高原。如今,日喀则段多林调机如期开工,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顺利推进,那些他参与建设的电网项目,正源源不断地把光明送到青藏高原的各个角落。
  “以前在延安工作,觉得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到了西藏才明白,每一个电网项目,都连着百姓的生活,连着西藏的发展。”皮肤晒得黝黑的牛潇,眼神依旧明亮,“我将继续砥砺深耕,做好电网投资管理,继续为延安电网发光发热,为延安的电网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继续书写圣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