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干雄焱 叶树峰 王冬)输入关键词“日本投降”,80年前的相关报道眨眼间呈现。数字技术让沉睡在旧报纸中的红色新闻“活”了起来。
9月6日,在陕西榆林举办的202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延安大学展示的国内首个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1922.9— 1947.3),引来众多专家点赞:动动手指,就能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该数据库收录了1922年9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办的《向导》《红旗》《红旗日报》《红旗周报》《红星》《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8种机关报的全部内容,史料非常珍贵。
因年代久远,这些报纸大多发黄变脆,一些版面字迹模糊,有的版面出现破损,数字化整理难度极大。
“相当于近100部《红楼梦》逐字‘搬’进电脑。”延安大学图书馆原馆长贾翠玲说。她带领300多名师生,历时十多年,完成了1.99万个版面、12万余篇文章、总计9460多万字的录入、校对和标引。“有些字实在难辨认,我们得像侦探一样,根据上下文和笔画去猜,有时还得反复查证史料。”
目前,这一平台除了支持传统的题名、作者、关键词、主题词等检索方式,还具备强大的全文检索功能。西北大学教授梁星亮称赞:这相当于给党史研究装上了“数字发动机”。
“ 只要输入一个关键词,所有相关内容,几秒钟就能‘一网打尽’。”贾翠玲自豪地说,“系统还支持原版与简化字对照阅读,既能感受历史原貌,又方便理解。”她表示,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化项目已完成二期建设,最终目标是要把报纸、期刊、图书、档案、图片等所有类型的红色文献都整合进来,打造资料最丰富、系统性最强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
“让散落的红色记忆,在数字时代真正‘新生’”,是贾翠玲的心愿。该项目已获1项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和5项软件著作权,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截至目前,数据库已在全国300余家高校和研究机构推广使用,成为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重要支持平台。
厚重的红色历史,已跃动于时代的“指尖”,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