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延莉(中)深入农村调研产业发展 延安的清晨,曙光洒向宝塔山的塔尖,延河畔的炊烟袅袅升起。在万花镇的苹果示范基地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俯身查看果树长势,她时而与农民交谈,时而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她就是宝塔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李延莉。2018年退休后,她本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却毅然接过老促会的重担,继续奔走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
退休只是换一个战场 李延莉1958年生于陕西渭南,1977年来到延安插队,从此与这片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从公社妇联主任到乡镇党委书记,再到区人大副主任,40余年间,她以勤勉务实、廉洁担当的作风赢得广泛赞誉。2018年退休时,区委区政府多次找她谈话,希望她出任老促会会长,面对组织的信任和老区人民的期盼,她毫不犹豫:“我是延安培养出来的干部,只要老区还需要我,我就继续干。”
上任伊始,她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工作,认真研读中央和省、市关于老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她坚持参加离退休支部的学习和公益活动,即使刮风下雨也从不缺席。为了更快进入角色,她多次登门向老前辈求教,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她牵头制定了老促会发展规划,并全力推动《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的编纂工作。为了这部史书,她不知奔波了多少个日夜,多方协调资金、物色人选。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这部凝聚着她和团队心血的史书如期出版,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脚步丈民情 笔端写初心 “坐在办公室里听不到真实声音。”这是李延莉常说的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她率领老促会团队走遍了宝塔区的每一个山峁沟壑,累计撰写18篇调研报告,每一篇都直击发展痛点,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8年,为了摸清现代果业发展现状,她深入果业基地,最终完成了《关于宝塔区现代果业发展思路之探索》,提出“科技+品牌”双轮驱动策略,被区委列为重点参考文件。2019年,她带队调研退耕还林成果,那份报告荣获国家老促会二等奖;2021年,她关注到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困境,推动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这些报告不仅为决策提供了依据,更让群众感受到了老促会的实干精神。
“李会长不是来摆样子的,是真正给咱解决问题的。”宝塔区蟠龙镇四咀村的村民指着新安装的5华里路灯感慨道。原来,李延莉协调22万元资金,为这个偏远山村点亮了夜行路。她还争取26万元修复劳动英雄杨步浩旧居,让红色记忆焕发新生。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是她无数次奔波协调的汗水。
更令人感动的是,她借助北京知青资源,成功促成“中国梦·知青魂”系列活动,为宝塔区引进价值1.3亿元的医疗设备;争取70台净化水设备,让贫困村喝上放心水;“六一”国际儿童节为陈子沟小学送去校服,孩子们围着她叫“李奶奶”……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都是她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
永葆党员本色 初心如磐前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延莉深知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6年多来,她推动建立食用菌、花卉、果蔬种植等培训基地4个,富硒苹果示范基地3个,富硒谷子基地1个,累计培训技术农民2000余人。
妇女是她重点关注的对象。她组织“双创”活动,培养出吴贵莲、白艳等致富女能手,让她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尽管曾担任领导职务,李延莉始终保持着朴实作风。上班步行、拒绝专车、与工作人员同吃同工,是她不变的习惯。老促会的同事陈燕说:“她就像家里的长辈,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在工作中,她注重发扬民主作风,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在生活中,她对工作人员关怀备至,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025年初,宝塔区老促会再次被评为先进单位。面对荣誉,李延莉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做了党员该做的事。”如今,在她办公室的延安地图上,又标记出了新的调研路线。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继续着她为老区奉献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