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永原弹奏三弦 曲项琵琶弹奏出穿越千年的悠扬韵律,延川说书吟唱着质朴动人的人间故事,陕北秧歌舞动着热烈奔放的生命热情……在延川,这些承载岁月沉淀的名字,正通过一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生生不息地编织出独特而鲜活的文化图景,默默积淀着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的文明记忆。
伞头歌引黄河韵
秧歌薪火照乾坤 在乾坤湾的观景台上,锣鼓铿锵、气氛热烈。秧歌伞头代表性传承人高军辉手执花伞,嗓音洪亮,将黄河的曲折蜿蜒即兴编入唱词。歌声与长河相应,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聆听。
在延川,秧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每逢重要节庆,欢快的舞步、翻飞的彩绸与震天的锣鼓总是如约而至。而秧歌队伍中的“伞头”,更是全场的灵魂人物。作为延川秧歌伞头的代表人物,高军辉便是个中翘楚。他尤其擅长即兴编词,在乾坤湾景区的日常表演中,常常见景生歌、脱口成诵,既承袭老腔老调,又融入时代新语。
“伞头就是秧歌队里的头领,伞头越有气势,秧歌队就扭得越带劲。我们一定要把秧歌这项非遗传承好、保护好。只要我还能唱,就要一直传下去。”高军辉说。
琵琶声透岁月长
四代匠心护遗珍 在贾家坪镇刘家沟村一个宁静的小院里,曲项琵琶代表性传承人张小军正耐心地教孩子们弹奏。指尖轻拨,琴声古朴苍凉,仿佛穿透岁月,回荡着遥远时代的回音。张小军的艺术步履从未停歇,他时常携琴下乡,从榆林、延安的黄土高坡,一路唱到北京、上海的大舞台。
张小军与曲项琵琶的缘分,始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他的父亲张成祥,是当地一位知名的盲人说书艺人——虽然目不能视,却凭着一手琵琶技艺撑起了整个家。张小军自幼在父亲左右,耳濡目染间不仅熟练掌握了弹奏技巧,更悟得了制作琵琶的精髓。如今,作为这门艺术的第四代传人,他不仅在家中建起了曲项琵琶陈列馆,更亲手制作了超过80把工艺精湛的琵琶。
“我在家中办传习所,让所有喜欢琵琶的爱好者都来学习,把咱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慢慢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琵琶。绝不能让这门技艺失传。”张小军说。
三弦弹尽人间事
夫妻同心传书魂 陕北说书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而在延川,“三弦书”的代表性人物当属高永原。他曾经九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受邀到新加坡等国演出。其作品《永远的山丹丹》中的《刮大风》篇章更是在全国巡演了130余场。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落桌前,高永原一手按着泛黄的曲谱,一手在稿纸上誊写唱词。写至动情处,他会抱起三弦,轻轻拨弄,随琴哼唱。他的爱人白晓花始终在旁默默支持,有时也会拿起快板,与他合奏一段。夫妻俩一弹一打,琴板和谐,满是生活气息与艺术温情的交融。
“ 每次看见他在舞台上演出完,台下的观众给他鼓掌的时候,我就特别高兴、特别欣慰。这几年在他的感染下,我也慢慢喜欢上了说书。”白晓花说。
闲暇时,高永原总爱待在延川说书传习所里,悉心指导学员弹唱三弦。他教得极为认真,只因在他心中,多一个人学,这门艺术就多一分传承下去的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延川说书、爱上延川说书,是他始终不变的信念与追求。
“我7岁学会弹三弦,16岁以后开始自己模仿学习,从此便与陕北说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与它相关。可以说,我是依靠陕北说书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是陕北说书成就了我,也让我获得了无数人的认同与认可。”高永原说。
随着高军辉、张小军、高永原等一批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坚守,越来越多的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人们所了解和热爱。非遗传承,既需更多人愿学、愿传,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也离不开坚实的组织保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助力。
“ 作为县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延川说书、曲项琵琶及秧歌伞头的文化内涵,完善健全‘老带新’的传承人培育机制,结合节庆、学校体验活动,让延川说书、曲项琵琶和传统秧歌等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婷说。
从高军辉的即兴秧歌,到张小军的曲项琵琶,再到高永原的三弦说书,延川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以最真挚质朴的方式,守护着黄土深处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