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8日
金融“活水” 润泽沃野
——贴息贷款政策激活农民创业致富内生动力
  记者 秦政旺 通讯员 徐志全
  秋风吹过,陕北吴起大地上一幅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处处洋溢着希望。来自陕西吴起农村合作银行(简称吴起农合行)的金融“活水”,正通过“贴息贷款”这一精准渠道源源不断流入田间地头,滋润着万千农户的产业梦想,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旋律。
  产业要发展,资金不能缺。对许多渴望扩大规模、转型升级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来说,“融资难、融资贵”曾是摆在面前的现实困境。
  “我们坚守‘支农支小支实’的定位,让利好政策不止于纸面,真正成为农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吴起农合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张王慧介绍道。自2022年起,该行累计发放贴息贷款1.9亿元,精准支持943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该项政策通过与农业农村局合作,由财政补贴大部分利息,单户最高可授信30万元,一年可为农户节省利息支出高达14200元。
  不仅是覆盖数量多、范围广,为不误农时,吴起农合行还主动变“坐商”为“行商”。
  “农户大多时间都在地里忙,我们就上门服务,把绿色通道开到田间地头,确保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第一时间得到满足。”吴起农合行周湾支行行长慕全瑜说。
  吴起农合行的下沉服务实现了金融服务从“被动审批”到“主动输送”的转变,极大节省了农户融资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走进五谷城镇凤寺村村民刘胜权的家庭农场,一排新修的标准化圈舍格外醒目。母猪悠闲踱步,肥硕的山羊正嚼着草料……
  谈起收入,刘胜权笑意盈盈地说:“2022年靠信合贴息贷款16万元,开始规模化养殖,养了10头母猪、1头公猪。”如今,他家年存栏生猪70余头、羊80余只,仅猪羊养殖年收入就达20多万元,加上大棚种植,全年总收入近50万元。
  “以前只是零星养几头,没经验、没技术、没资金,不敢扩大规模。”刘胜权感慨道,“现在有了经验技术,资金也不愁。下一步打算引进新品种猪,换养绒羊,大棚再种些经济作物,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更让他高兴的是,养殖粪便成了种植的肥料,既节省化肥开支,又提升了作物品质,形成了“养殖+种植”的绿色循环。
  “ 我2023年决定回家创业,种了100多亩果园,养了90箱蜜蜂。”白国海的创业之路,同样离不开信合的支持。
  白国海从小喜欢蜜蜂,年轻时就没少钻研蜜蜂养殖技术。种植苹果后,他一直想重操旧业,却苦于苹果还未到盛果期,资金周转不开。于是,他通过贴息贷款贷到21万元,一部分用于果园管理,一部分扩大养蜂规模。
  “蜜蜂收益相当可观,现在年收入20多万元,真心感谢信合给了我圆梦养蜂的机会。”白国海说。
  展望未来,白国海计划先管好果园,逐步扩大养蜂的规模,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让大家通过种果养蜂结合的方式增加收入,为乡村产业出一份力。
  在吴仓堡镇党畔村,养殖能手高起有从事梅花鹿和西门塔尔牛养殖多年。他虽然养殖经验丰富,但面对市场需求的增长,资金短缺却让他难以扩大规模。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农合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实地考察养殖状况和扩产需求,快速完成审批流程,为其发放15万元信用贷款。
  获得资金支持后,高起有立即引进了30头西门塔尔牛崽,养殖规模实现翻番。“多亏了信合及时的资金支持,让我能够抓住市场机遇。”高起有表示,“现在养殖年收入已突破20万元,下一步还计划继续扩大鹿群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高起有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家庭增收,更为周边农户发展特色养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展现了金融支持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周湾镇周湾村种粮大户康振荣的千亩玉米地里,大型收割机正来回穿梭,一根根玉米不断被送入车厢,空气中满是丰收的喜悦。望着眼前的景象,康振荣满脸欣慰。
  “ 我刚返乡创业时,一直受资金短缺困扰,最多只能种四五十亩地,想扩大规模却不敢动。”康振荣回忆道,“后来,多亏了信合30万元的贴息贷款支持,我才敢放开手脚干。”
  资金给足了他底气,如今,他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700亩。他还与榆林一家农业企业达成订单种植的合作模式,“我们只管把地种好,别的什么都不用管,按行情算,亩产值能有1800元左右。”
  不仅如此,他的家庭农场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仅今年累计雇用本地村民600余人次,仅务工工资就发放了15万元。“明年我的种植技术会更成熟,规模也还要继续扩大,我要让更多乡亲能在家门口挣钱。”谈及未来,康振荣信心满满。
  不一样的产业,同样的金融春风;不同的创业者,同样的致富希望。如今在吴起大地,农民脸上的笑容里写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农合行的贴息贷款,恰似一条奔涌的金融血脉,将“活水”精准引向沃野田间,激活了农民创业致富的内生动力。它“贷”动的不仅是资金与产业规模,更是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