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8日
初心如磐映夕阳 使命在肩育新人
——记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刘有利
    ● 刘有利为学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记者 叶树峰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苍茫深处,有一个名叫黄龙的地方,这里山峦叠翠、民风淳朴,更有一位退而不休、心系家国的老党员——刘有利。他年逾七旬,却依然精神矍铄、步履坚定,用余热温暖一方水土,用行动诠释“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铮铮誓言。
  初心如磐,他是老干部的“贴心人”
  刘有利生于1953年9月,1972年参军入伍,在部队的大熔炉中锤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忠诚担当的品格。1976年8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一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转业后,他先后担任黄龙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2012年,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退休后,他婉拒了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担任起县委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和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光和热。
  刘有利常说,“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深知老同志们的价值与需求,坚持每年把《党章》《求是》等学习资料送到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家中,组织集体学习、交流心得,让老同志思想常新、信念永存。他还创建了“老党员之家”活动室,定期组织读书会、茶话会,让离退休干部有个温暖的精神家园。谁生病了、谁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上门看望,帮助申请特困帮扶资金,解决实际困难。在他的带领下,支部老同志凝聚力强、精神面貌好。 2022年他被评为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支部也在2023年被评为市级“四星级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情系下一代,他是青少年的“引路人”
  早在1997年,时任黄龙县委副书记的刘有利就开始分管关心下一代工作。从那时起,他就把这份事业当作“新战场”,一干就是20多年。初接触这项工作时,他深感责任重大,从学习入手,从调查研究开始,走遍了全县的乡镇和学校。
  他深入基层调研,动员全县1032名“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千人大军”,构建起覆盖县、乡、村、校的关工网络。截至目前,黄龙县已建立关工组织70余个,关爱对象超过9000人。
  刘有利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关教工作与“雷锋式校园”创建相结合,组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家教家风伴我一生”等主题活动,推动“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深入人心。他亲自带队走进校园,用生动朴实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为了让贫困孩子有书读,他多方奔走,通过各种渠道从北京、无锡、西安等地争取资金150余万元,建成6所希望小学和1所红军小学;联系企业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三辰影库”2套,书籍2万余册,建起希望读书室;组织教育、民政等部门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累计为1000余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70余万元,赠送爱心大礼包350套,爱心图书5500册,爱心校服100套。这些数字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
  丹心不改,他是夕阳下的“点灯人”
  刘有利常说,“党员没有退休日,只有责任时。”他动员一批理论强、威望高的退休干部组成“五老宣讲团”,常年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宣讲,推动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机制,打造出具有黄龙特色的关工新格局。
  付出总有回报。在他的推动下,黄龙县关工委屡获殊荣:2015年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被延安市委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2024年又获评省级“五好关工委”。他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省最美五老”等称号。
  站在黄龙县的山坡上,望着夕阳余晖洒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刘有利的目光依然坚定而温暖。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豪言壮语的张扬,但他用20多年的坚守和奉献,书写了一名老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像一盏灯,照亮了老同志的晚年生活,也点亮了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干下去。”这是刘有利最朴素也最坚定的承诺。在黄龙这片热土上,他正用最美的“夕阳红”,映照那颗永不褪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