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圣地秋来“丰”景异
记者 刘彦 白雪 李勇锐 吕辰雪 王雄 实习记者 曹怡帆
  金秋的延安,黄土高原铺展开一幅浓墨重彩的丰收长卷——红透的“飞天果”缀满枝头,饱满的“科技粮”压弯秸秆,鲜嫩的“富民蔬”堆满大棚。这片孕育红色传奇的土地,正以农业现代化为笔,将一颗果、一粒粮、一棚蔬的故事,写成特色产业富民、乡村振兴提速的时代篇章。
  漫山红遍“飞天果”
  洛川县槐柏镇度古村的清晨,薄雾轻笼矮化密植苹果园,连片的“福布拉斯”苹果如红宝石缀满枝头,高标准格架系统下,采摘、分拣全程机械化,效率较传统种植翻了一番。
  “初挂果时亩产才3000到4000斤,去年破了万斤,今年直奔1.3万斤。”村支书路军捧着通红的苹果笑得开怀,2019年“集体+农户”的土地整合模式,让这片果园成了村民的“致富源”。
  从黄土坡的普通果,到飞上太空的“明星果”,“延安苹果 飞天苹果”的招牌越擦越亮。在黄陵县桥山街道苏家险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示范基地里,“院校+企业+村集体”的融合模式正践行着“五新理念”——专家团队全程技术托管,数字化监测土壤湿度、光照,规模化种植保障品质统一。
  “ 农户只管投资,我们把好品种、技术、管理每一关。”基地经理胡纪亮说,科技赋能让苹果不仅长得好,更成了口碑远播的“放心果”。
  苹果红了,产业链也跟着“火”了。洛川县润禾农业科技的车间里,5条防雹网生产线高速运转,丝线交织间,一张张防雹网渐次成型,年产4860万平方米可守护10万亩果园,产品远销新疆、甘肃,年产值超2000万元,还让20余名乡亲实现“家门口就业”。“苹果产业是根,我们就是枝叶,枝叶茂了,根才能更壮。”生产总监贾芙蓉的话,道出了产业链延伸的深意。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科技为苹果插上了增值的翅膀。洛川县王掌柜农业的3条国际领先智能选果线,正以毫米级精度为苹果“分级打分”;气调库注入氮气实现全年365天鲜供,冷链运输直达全国,“一果一码”让每个苹果都有了可追溯的“身份证”。
  为了守住“安全关”,黄陵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的检测车直接开进果园,为早熟嘎啦果做“全面体检”。
  “我们逐村逐镇抽样,把好产地准出关,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让咱的苹果的口碑更响!”技术负责人王芳的坚守,让品牌更有分量。
  如今,延安全市333.5万亩苹果园年产500.03万吨,产值达271.01亿元;“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品牌价值分别位列全国苹果类第二、水果类第一,十上太空、荣登“国宾礼”、远销30多国,这颗红苹果,早已从“致富果”长成了乡村振兴的“幸福果”。
  片片皆是“科技粮”
  金秋的延安秋粮田,科技的“种子”正在泥土里生根发芽,让昔日的“小杂粮”结出了“大效益”。
  宝塔区甘谷驿镇的红薯地,藤蔓匍匐伸展,扒开土层,一颗颗白玉红薯圆润饱满,透着水润的光泽。
  种植户刘飞掂量着刚挖出的红薯,眉眼间满是笑意:“品相又光又亮,甜度比往年高多了,产量涨了近三成,早有客商上门预订,根本不愁卖。”
  这份底气,来自市农科院与宝塔区农技中心的“科技帮扶”——为破解白玉红薯品种单一、长期种植易退化的难题,他们在西镇村建起试验田,一口气引进27个新品种试种。
  “ 白玉红薯是咱们的当家品种,这些新品种是它的‘后备军’,筛选成功后就能接替种植,保证品种不断代、品质不下降。”甘谷驿镇瓜薯协会秘书长田兴平说。
  黄龙县玉米“吨粮田”示范基地里,另一番丰收图景正在铺展。陕单650、美联41等耐密节水玉米品种株株挺拔,即便经历了前期旱情,依然长势茁壮——每亩5500株的密植密度远远超出传统种植。
  “ 能有这长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是关键。”市农科院技术员张翠红蹲下身,指着扎得深、铺得广的玉米根系解释,“这技术在干旱年份优势特别明显,能帮玉米扛过春季低温干旱,再配上耐密品种,稳产高产就有了‘定心丸’。”
  今年,黄龙县在“1+百千万”行动基础上,推进“1个试验基地、6个百亩吨粮攻关田、4个千亩密植高产示范方”建设,还搭建起“县、镇、村”三级托管服务网络,6家服务组织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服务。
  “ 先在基地试品种、验技术,再到百亩田攻关、千亩方示范,最后推广到万亩片。”黄龙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宇峰说,“一步步来,让农民看得见效果、学得会技术、拿得到实惠。”
  延长县郑庄镇王良寺村的120亩玉米示范田,更是“科技+服务”的生动样本:今春遇旱,推广膜下灌溉技术保住全苗;拔节、灌浆关键期,用无人机“一喷多促”统防统治。“预计亩产突破1600斤,为全县玉米密植田树起‘ 高产标杆’。”延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级农艺师睢雪珍底气十足。
  延川县17.4万亩秋粮田里,科技管护同样不缺席——无人机飞防作业覆盖5000多亩,安装病虫害诱捕器500多套,农技人员跑遍田间开展调查100多场次。
  “ 我今年种了14亩玉米,18亩稻黍,2亩多谷子。玉米、稻黍长势都很好,今年是个丰收年。”在贾家坪镇马家湾村,村民王世俊站在田埂上,望着自家的庄稼,笑得合不拢嘴。
  从红薯“品种迭代”到玉米“ 密植提产”,科技让一粒“小杂粮”变成了稳产增收的“硬通货”,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粮袋子”。
  大棚四季“富民蔬”
  产业兴旺是农民增收的“金钥匙”,而延安的棚室农业,正用一棚棚鲜嫩果蔬,为乡亲们打开了“四季有收、年年增收”的幸福门。
  宝塔区临镇镇觉德村,2052座银色大拱棚如画卷般舒展在黄土高原上。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如今靠着设施农业跃升为全市农业“明星村”。
  村民田涛涛算起了收益账:“我种了9个棚,折合13个标准棚,上半年种西小瓜收入12万元,下半年种辣椒、豆角,现在已经上市,能收4万多元,年收入15万元稳了。”
  翻开村里的“收益账本”,数据更是格外亮眼:甜瓜单棚收入超3万元,西瓜约1.4万元,蔬菜0.6万元。
  而这一切,得益于“支部联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订单联市场”的“三联模式”——合作社统一规划品种、制定标准,订单农业打通销路,每到丰收季,老板上门抢单成了常态。
  延长县黑家堡镇胡家村的葡萄架下,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村民米延生对着手机镜头,向网友推介自家葡萄:“家人们看,咱这葡萄纯天然甜,当天下单当天发。”往年还在路边摆摊零售的他,如今靠政府搭建的直播平台打开了销路。
  “ 我们通过短视频宣传、建葡萄生态长廊、搞采摘农业,推进农旅融合,下一步还要拓宽线上直播渠道,让葡萄成为增收‘特色名片’。”镇干部郝亚男说。
  吴起县的山坳里,鸡心果则演绎着“小果子大产业”的奇迹。
  吴起街道薛岔村2018年从东北引进100亩鸡心果试种,如今每亩产量超2000斤,每斤售价8到10元。村民刘忠林今年光卖果就能收入10多万元,他高兴地说:“咱的果子销路不用愁,客商早早来订了。”
  长官庙镇李沟村的鸡心果园,还成了游客打卡点,张娜娜提着采摘篮笑着说:“尝着甜,带着鲜,给朋友带点当伴手礼正好。”
  截至今年,吴起县已发展鸡心果等袖珍苹果园2万亩,9300亩挂果园预计产值达1.68亿元。“这果子是延安农业的新亮点,为高质量发展添了新动力。”县果业技术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高伯明说。
  一颗“飞天果”映红致富路,一粒“ 科技粮”筑牢丰收基,一棚“富民蔬”打开幸福门。延安的金秋丰收,是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这片红色土地上,正以果为媒、以粮为基、以蔬为桥,绘就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壮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