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一叫一应”架起干群连心桥
记者 李星棋 通讯员 杨耀武 沙江 杨世凯
  编者按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空心化”已成为不少农村地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志丹县“情暖空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带着温度破土而出,将文明实践与文化文艺的滋养、生产生活的服务、亲情陪伴的关怀紧紧相连,构建起“全域覆盖、供需精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春风化雨般走进基层、扎根人心。
  即日起,本报推出主题系列报道《情暖空心村》,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个乡村,看看志丹县如何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钥匙,充实“空心村”文化生活,满足留守群众精神需求,覆盖一老一少的理论传播——
  志丹县杏河镇张渠便民服务中心王渠村,是个典型的梁峁纵横、山大沟深的山岭村,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青壮年大量外流,全村空心率高达80%,留守村民多为年龄偏大、行动不便、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
  如何让这些留守群众感受到关怀?如何让文明实践真正落地见效?王渠村给出了答案:依托志丹县推出的“情暖空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探索推行“一叫一应”志愿服务项目,以“主动叫、及时应”的双向互动,架起连接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
  双向叫应 精准破解群众难题
  “一叫一应”,核心在精准,关键在互动。项目构建起“志愿者主动叫、群众响应”与“群众呼叫、志愿者响应”的双向服务机制,让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老李,你今天怎么个情况,有什么事情了?”这样的问候,王渠村村民李向阳每周都会接到好几次。“乡上和村上的干部常打电话关心,有时候还上门来看,心里暖和得很。”李向阳说。
  对于村里的高龄老人、慢性病患者,志愿者会定期上门嘘寒问暖,提供爱心理发、免费健康义诊等服务,用“主动叫”的贴心,织密民生保障网。
  而当群众有需求时,“及时应”的速度同样让人安心。
  王渠村苹果种植户白会保这两天就遇到了难题:眼看苹果园将要成熟,一场冰雹突如其来,他担心后续管理出问题,急忙给村里的果业技术员乔宝金打了电话。“电话刚挂,技术员就到园里了,帮我分析情况、指导补救,真是解了燃眉之急。”白会保悬着的心终于安定下来。
  “我们就是要用专业的技术破解老百姓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用贴心服务扫清老百姓增收路上的绊脚石,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变成老百姓账本上的实实在在的收入。”乔宝金说。
   多元叫应 更好传递政策温度
  “一叫一应”的形式,从不局限于一种。
  考虑到留守群众的实际情况,王渠村因地制宜,用“多元叫应”打破沟通壁垒——有智能手机的村民,志愿者用微信语音、视频沟通;没有智能手机的,就打固定电话;既不会用手机、又没网络的,志愿者直接上门“面对面叫应”。
  在“叫应”的同时,王渠村把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融入其中。留守群众获取信息渠道少,志愿者就借着上门服务、电话问候的机会,见缝插针讲国家大事、说惠农政策,提醒用火用电安全,倡导邻里团结和谐。
  “以前也不了解‘耕地补贴政策’,村上的支书、干部经常来给我讲,现在政策清楚了,还能领到政策补贴。”村民刘有贵说。
  “我们就是要把文明实践、文化文艺、生活服务、生产保障、亲情陪伴结合起来,由通知群众来转变为追着群众去,让每一位留守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王渠村党支部书记尚好前说。
  制度叫应 精准服务全域覆盖
  一个好的项目,离不开制度的支撑。
  为让“一叫一应”落地生根,张渠便民服务中心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谁叫、谁应、叫什么、怎么叫、在哪叫、叫不应怎么办”等关键问题,按照就近原则,选拔网格员、村组队长、中心户长、农村党员组成志愿服务队,确保服务“不打烊”、响应“不延迟”。
  如今,王渠村的“一叫一应”志愿服务项目已成为张渠便民服务中心的“样板工程”。
  “我们准备把这个志愿服务项目推广到中心其他6个村,把过去‘分散式’的便民服务,转变为‘点对点’的精准投送。”张渠便民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范治荣说,项目不仅让留守群众感受到关怀,更激发了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
  “一叫一应”,叫出的是关怀,应出的是真情。
  在志丹县王渠村,这个看似简单的志愿服务项目,正让“空心村”充满暖意,让文明实践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