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6日
“三原色”绘就教育新图景
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十年奋进路
  不经意间,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已悄然走过十个春秋。十年,之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但对一所黄土高坡上新生的学校而言,却是一段从无到有、由弱向强的壮阔征程。从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的区域标杆,新区一中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扎根延安、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也以鲜活的办学细节,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基础教育在过去十年的深刻变迁。
   从理念到实践:让教育回归本质
  回望2015年盛夏,一批教育人坐在外墙都没有粉刷的办公楼里,讨论如何办一所“延安最好、陕西一流、全国著名”的学校。几个月后,新区一中艰难起步。从此延安这片红色热土,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他们提出“黄土高坡是根,红色基因是魂,蓝色科技是梦,让学生用三原色去自由地涂抹世界”——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落地,是与时代同频的价值选择。
  十年间,学校从文化立校起步,逐步构建起“身心兼修,成人成才”的育人体系。“运动+读书=健康人生”的办学思想,让教育回归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培育;“尊重赏识,引导激励”的教风与“脚踏实地,异想天开”的学风,则共同塑造了既有延安底色、又具未来气质的校园文化。
  “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丰富多彩的精品社团,推动国防教育、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多元活动在学校全面开展,立德树人在新区一中被真正落在实处。尤其是学校持续推进的“低重心管理”,深化年级部职能,建立四级管理体系,实现了“学校统筹、处室指导、年级落实、班级细化”的协同运作。这种结构化的治理进化,与中国教育界近年推崇的“青色组织”“舱位图管理”等理念不谋而合,体现出学校在组织现代化进程中的前瞻探索。
  从课堂到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
  教学改革是新区一中进化的核心战场。建校初期,“12个班级,11个省级教学能手当班主任”,曾让新区一中人倍感骄傲。但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和中考改革的推进,“课堂转型,实现育人方式的蜕变”,成了学校发展的新亮点。
  今年以来,学校借鉴江苏教育领先经验,大力推进“自精合练”有效课堂学历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呼应中国教育“从教走向学”的整体转型,新区一中并没有满足于表层的“模式复制”,而是深入研究溯源,把学历案与学校“自精合练”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借助数字化分析系统升级版本,促使教师转变课堂理念,助力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让学习真正发生。
  在课程层面,学校积极构建“三原色”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推动项目化、跨学科、融合式课程实施。STEM课程、社团课程、研学实践等陆续进入课表,让学生从“干中学”走向“创中学”。这种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进化,正是对国家“核心素养”教育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学校从“三维目标”走向“育人本位”的关键跨越。
   从教师到学生:成长的双向奔赴
  教育的进化,最终要落在“人”的成长上。十年来,新区一中坚信“教师是第一资源”,努力搭建多层次发展平台,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学术型”转变。教师研制课堂教具,获得国家专利;教师编写寒暑假作业,创建新区一中试题库;教师把教育心得写成书,出版个人专著……目前,学校拥有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6人,一级教师40人;省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超过70人。他们不仅是课堂的“首席学习官”,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进化带动学生成长。十年来,学校毕业8届学生,诞生6位全市中考第一名,普高上线率稳定在95%以上。2025年中考,再次实现全员整体推进:最高成绩789分,700分以上332人。更令人欣喜的是,新区一中学生多元成长成效显著:在人工智能编程、跆拳道、球类运动、朗诵、书画等各类竞赛中屡获省级、国家级奖项;多人荣获“全国最美中学生”“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北师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新区一中精心打造的“三节一会”、读书推进会、艺术展演、个人音乐会、阳光体育节等平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光的机会。
  这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进化”,正是学校“家文化”和“团队精神”的生动体现。十年间,新区一中人逐渐形成了“打破现状、追求价值”的拼搏精神、“善于合作、善于补位”的协作精神、“埋头苦干、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以及“敢于逆行、顾全大局”的担当精神。这些精神品质,共同铸就了新区一中独有的文化基因。
   从品牌到生态:教育责任的延伸
  真正的教育品牌,不仅在于内部的优质,更在于对外的辐射与担当。十年来,新区一中从未独善其身,而是始终坚持“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使命意识。
  学校连续承办四届延安市中学管理干部培训,与20余所县区学校建立交流机制,与富县沙梁中学等3所学校形成长期帮扶关系。2023年,学校正式成立教育集团,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集团内实行教师双向流动、职称评审单列、教研共享等措施,真正推动教育共富。
  新区一中的办学成果也引来广泛关注。央视、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事迹;学生代表应邀走进人民大会堂献词;“新时代好少年”参演活动获国务院领导批示。这些外在认可,不仅是对学校品牌的肯定,更是对其育人模式和社会价值的深刻认同。
  从十年到未来:以进化应对挑战
  教育事业的征程永远向前。面对“双减”“中考改革”“核心素养导向”等政策变革,新区一中还在持续进化。
  站在十年的节点,校长贺军鹏表示,未来,学校将从五个方面破局——完善“原色”课程体系,打造特色成长菜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制定第三轮五年规划,明确“名起来”发展路径;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进集团化办学,增强教育辐射力。
  这些举措,不仅是对外部挑战的回应,更是学校内在进化逻辑的延续。正如中国教育十年来所倡导的:教育的目标,始终是“人的发展”;学校的进化,永远“以师为本”。
  十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的十年,也是延安基础教育发展进化的十年——它有着独特的地域色彩,也蕴含着普遍的成长逻辑:从文化奠基到制度构建,从质量提升到品牌输出,从自我成就到辐射引领。
  这是一条回归教育本质的路,也是一条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的路。在这条路上,新区一中以黄土为根、以红色为魂、以蓝色为梦,用“三原色”绘就了一幅立足延安、面向未来的教育新图景。  (记者 牛敏)(本版照片由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