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6日
办家门口群众满意的学校
——访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校长贺军鹏
    ●    师生课堂互动
    ● 教师集体备课

    ●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 春联笔会热火朝天

   我希望新区一中走出去的学生不只是学习好、成绩高,更要有健康体魄、坚强意志、远大理想、精湛技能,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眼前一片黄沙,心有万顷绿洲
  记者:贺校长您好,我知道您是去年来新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新区一中”)担任校长的,您之前对新区一中了解吗?
  贺军鹏:我2024年11月28日开始担任新区一中校长,但我对学校还是非常了解的,因为我曾经是新区一中初建团队的一员。我记得第一次走进新区一中校门是2015年7月6号,印象特别深,我们和新区高级中学一起开全体教师会——当时这两个学校都是一个校长管理。当时的学校还是一片工地,院子正在铺石材,教学楼正在粉刷外墙……不光是学校,整个延安新区到处都在施工,到处是建设工地,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热火朝天、积极向上的。所以,当时,我的内心就有一种神奇的感觉:这里拥有无限可能。让人不由得充满期待,充满希望,充满动力。
  记者:2015年新区一中初建校时生源怎么样?遇到过哪些困难?
  贺军鹏:2015年,招生环境比较宽松,教育部还没有出台“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因为延安新区的发展定位是以教育带动新区发展。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教育,新区学校招生的自主权相对较高。一部分家长还是奔着先进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慕名而来,第一届招了12个班,共600名学生。
  要说困难的话,建校初期,难免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因为新区还没有发展起来,百姓对新区未来心存疑虑,自然对新区教育也有质疑。所以,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把学校分配的工作干好干出特色。直到2018年第一届学生毕业,成绩非常好,才算是给延安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作为新区一中初建团队,你们当时的信念是什么?有哪些难忘的事?
  贺军鹏:当时,我们分管德育管理工作的李志强副校长,他QQ签名上有这么一句话:眼前一片黄沙,心有万顷绿洲。这句话既是反映了当时新区建设的真实场景,也代表了我们新区一中人的心境。2015年以前,延安孩子去西安上学的还比较多,但凡有条件的家庭,都想办法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优质生源流失较为严重。我们当时的信念就是:要在延安百姓的家门口办一所优质学校,解决延安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难忘的事情比较多。我记得建校初新区手机信号不好,我们大部分老师和家人两地生活,经常要打电话,只有操场口那个地方信号相对好一些。所以,下午休息时间,操场口打电话的人就特别多;还有,我们学校当时是全封闭管理,县区来的学生还比较多,一旦有头疼发烧的,家长一时来不了。新区当时没有医院,我是德育处主任,就经常带着学生去山下医院看病。
  先进理念引领,优秀团队运作
  记者:新区一中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贺军鹏:2015年建校时,我们首任校长冯云鹏先生根据延安红色地域文化提出的办学理念是:黄土高坡是根,红色基因是魂,蓝色科技是梦,让学生用“三原色”去自由地涂抹世界。这个理念既体现延安红色地域文化,又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三原色”办学理念开展育人活动。第二任校长高忠学先生上任后,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补充了办学思想:运动+读书=健康人生,侧重点在于培养师生运动和阅读的习惯,也是响应国家“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理念。现在,学校每年开学典礼都会在师生中间评选“读书达人”和“运动达人”,就是在践行这个办学思想。
  记者:新区一中建校十年,始终保持领先的姿态,您认为关键因素是什么?
  贺军鹏:新区一中有现在的办学成绩,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其次有一支“业务精湛、爱校如家”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最后是学校深厚的“家文化”把这个团队凝聚起来。所以,新区一中的教师团队流动性不大。
  我们的团队非常有实力。2015年第一届招了12个班,11个班主任都是陕西省教学能手。现在全校164名教师,1个“全国优秀教师”、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骨干教师占到了团队的1/4,还有市级、区级“三级三类”骨干教师,总数超过了一半。
  十年来,新区一中教师不管干什么,都是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我觉得这是因为学校真正把“家文化”渗透到了每一位教师心里。每个人“不服输、不将就、不止步”“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都是为了让学校这个“家”更好。
  所以,这十年来,我们新区一中不光成绩出彩,各项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
  记者:您担任新区一中校长后,主要做了哪些事?
  贺军鹏:我到任后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进行了以学历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全名叫“自精合练有效课堂学历案”。“自精合练”教学模式是冯云鹏校长提出来的,“自”是自主预习,“精”是精讲点拨,“合”是合作探究,“练”是巩固练习。这个教学模式新区一中用了近十年,为学校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2022年国家新课程标准发布后,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就陆续开展了。学历案是我从南京一位校长那里学习借鉴的——我之前在新区江苏中学分管教学工作,接触江苏的先进教育理念多一些。去年到一中先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利用寒假组织老师阅读学历案专业书籍、外出交流学习,参加校本培训等。上学期学历案正式推行,老师们边探索编写、边磨合提升。这学期我们推出升级2.0版——数字学历案,就是每一份学历案能自动生成二维码,老师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情一目了然,学历案给课堂精准教学提供了有效参考。
  第二,启动了“三原色”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的要求,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要归结到课程体系里来。所以,我们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三原色”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黄土脊梁、红色基因、蓝色梦想的时代新人。在这个课程体系下,再去打造特色课程。刚刚提到的学历案,就是我们在落实国家课程过程中尝试的特色创新点。而我们学校的篮球、足球课,弓箭、舞蹈社团,游泳课等,都是校本课程里的特色亮点。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才搭起框架,后续还要经过课程评价来不断完善和调整。
   向“名起来”奋斗,培养核心素养
  记者:未来十年,你觉得新区一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贺军鹏:2015年建校时,冯云鹏校长对新区一中的目标定位是:办延安最好、陕西一流、全国著名的学校。具体分五步走:办起来,好起来,稳起来,强起来,名起来。实际上过去的这十年,在冯云鹏和高忠学两任校长的带领下,新区一中已经提前走完了前四步。论成绩——到现在,新区一中毕业的8届学生中诞生6个全市第一名,全市前十、前二十、前五十、前一百名学生人数都占绝对比例,普高上线率95%以上。论特色——新区一中是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北师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等等,三十几个特色社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个性成长的平台。可以说,“延安最好的学校”已经实现了。我作为第三任校长,要做的就是向“名起来”奋斗,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完善“三原色”课程体系,夯实国家课程教学,深化以“自精合练有效课堂学历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尽快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要从“教知识”转向“育能力”、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要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发展”,拓展和丰富社团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记者:您刚刚说到核心素养,您希望新区一中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贺军鹏:我记得唐江澎校长在全国两会通道上说了一句话:要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这和我们学校的育人理念非常相似。
  我们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黄土脊梁、红色基因、蓝色梦想的时代新人。黄土脊梁就是要有韧性,有面对生活挫折的抗压能力。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具有黄土文化,对于家乡的情怀和文化自信。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革命精神,继承优秀的革命传统;蓝色梦想就是要面向未来,具有远大理想,掌握先进技能等,最终落脚点是时代新人。我希望新区一中走出去的学生不只是学习好、成绩高,更要有健康体魄、坚强意志、远大理想、精湛技能,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记者 牛敏)  (本版照片由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