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7日
从“等老人来求助”到“送服务上门”
记者 李星棋 马荣 通讯员 沙江 杨世凯
  秋日的晨雾刚刚散去,志丹县金丁镇赵沟门村村医齐艳梅已背上药箱,与志愿者一同踏上了乡间小路为村民送医送药。
  “刘叔,最近感觉怎么样?血压稳不稳定?有没有头晕心慌的感觉?”一进到村民刘世民家中,齐艳梅便熟稔地询问起刘世民老父亲的身体状况,随后拿出听诊器为老人仔细检查身体,“药吃完了,您直接给我打电话,我给您送过来。”
  这样的场景,是赵沟门村“村医暖心”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的日常,也是村里150名留守老人最期盼的“暖心时刻”。
  赵沟门村是志丹县金丁镇一个半川道、半山岭村,全村共有留守老人86户150人。过去,老人们看病得往5公里外的乡镇卫生院跑,遇上雨雪天气,就医之路更是难上加难。
  “我父亲今年89岁了,以前去镇上看病特别费劲。”村民刘世民感慨道,“今年以来,村医和志愿者定期上门,给我父亲量血压、测血糖、送药。上次我父亲的降压药吃完了,打了个电话,当天就送来,太暖心了。”
  如今,赵沟门村的村医志愿服务队彻底改变“等老人来求助”被动模式,转为“送服务上门”主动服务。他们为每户留守老人建立了“一对一”服务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用药时间、体检周期,根据档案开展精准医疗服务。
  赵沟门村村民赵继学的母亲曹崇叶现年91岁,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慢性病,因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不仅经常混淆药物,一味听信“偏方”,导致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加重。
  得知情况后,齐艳梅立即带着党员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耐心讲解用药知识:“高压130、低压65,血压正常着了。这个是降压药,每天早上起来吃一片;这个是稳心颗粒,一次吃一袋,要按说明吃,不能乱吃药。”
  在齐艳梅和志愿者的帮助下,赵继学一家逐渐摒弃了错误观念,学会了科学用药方法和合理控制饮食。“听了齐大夫的话,又看了她给的宣传册,我们再也不信‘偏方’、也不乱吃药了。多亏了她,我们才没走弯路。”赵继学感激地说。
  针对像曹崇叶这样的特殊慢性病患者,村医志愿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1次上门问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诊疗方案;对服务需求迫切的人群,还会适时增加服务频次,确保“有求必应、有需必到”。
  除了送医送药上门,“健康文明宣讲”也是“村医暖心”志愿服务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每到流感高发季、防汛期,齐艳梅就会走进村党支部的播音室,利用乡村喇叭为村民普及健康防护常识;村党支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会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向村民讲解科学养生、疾病预防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感冒是常见疾病,绝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属于自限性疾病,病毒在体内有一定生存期,经过一段病程后会自然好转……”这些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通过大喇叭传遍村里的每个角落,让村民们在家就能了解掌握健康知识。
  赵沟门村党支部书记王龙飞表示:“‘村医暖心’志愿服务项目,就是要把服务送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我们以村卫生室业务骨干为纽带,整合党员、村干部力量,将医疗、宣讲、帮办等志愿服务融合起来,真正实现从‘等村民求助’到‘送服务上门’的转变。”
  考虑到村里多数留守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村医暖心”志愿服务项目还将服务形式延伸到民生实事的帮办方面。志愿者们化身“移动手机老师”,每天入户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智能手机,帮老人办理医保缴纳、补贴查询等业务,解决了老人们的“数字难题”。
  “现在手机功能太多了,有时候也操作不了。像缴纳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都得让外地的孩子来帮忙。”村民李凤琴说,“现在志愿者来了,给我们处理了很多问题,教会了我们怎样缴纳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这些疑难问题都给我们解决了,真是太周到了!”
  “接下来,我们村将联合乡镇卫生院,继续做好志愿服务,增加上门次数,把服务做得更细、更实。”王龙飞表示,“除了医疗服务,我们还会把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传递给更多村民,让村民们既感受到医疗服务的温暖,也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如今的赵沟门村,“村医暖心”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药箱里的药品带着温度,宣传册上的文字透着贴心,志愿者的笑容满是真诚。这个小小的志愿服务项目,不仅守护着村民的健康,更将文明与关爱种进村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