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9日
打造山水车农城的IP富矿
——百家党媒十堰行调研采访记
    ●    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
    ● 丹江口水库
    ● 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交付中心,各类东风卡车整齐停放

  记者 孙文珍 通讯员 闵波 罗毅 刘爱理
  一山引领千峰秀万水汇流四海宾——十堰构建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新格局
  云海翻涌,晨曦为武当金顶镀上第一缕金光;碧水长流,汉江在巍巍群峰间蜿蜒如诗。这里,是“仙山”与烟火交织的灵秀之地,是自然同人文共谱的恢宏画卷。今日十堰,正以从容之姿、开放之态,向世界发出诚挚的邀约。
  山与城和鸣:从“一山独秀”到“全域绽放”
  清晨的紫霄宫前,来自法国的皮埃尔与30余名国际学员正随道长练习太极。
  “这是我第三次来武当山了。”收势后,皮埃尔微笑道,“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武当太极不仅是一门武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武当山,这座世界名山,如今正以全新姿态,成为撬动十堰全域文旅融合的战略支点。在“湖北旅游武当突破”的引领下,十堰以超前视野重构“八百里武当”发展新格局,超前编制《大武当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总体战略》——环武当山观光度假环、仙山碧水风景游憩环、绿色产业与城镇发展环,三大圈层如涟漪般扩展,让山与城共鸣、文化与生态共荣。
  科技为古老山川注入新活力:智慧导览将宫观“搬”入云端,5G信号直抵天柱峰顶,MR技术再现古建筑神韵;山下的槲梅溪谷民宿集群、遇真宫遗址公园、玄武湖国际康养基地相继落成,武当山机场即将开通国际航线……一场“山上增辉添彩,山下腾笼换鸟”的空间革命,正催生多元业态共生的文旅新生态。
  跳出武当看十堰,一幅“全域绽放、四季可游”的画卷正从容铺展。竹溪武陵不夜城升腾市井烟火,房县黄酒节飘散醇厚浓香,郧西天河七夕流淌东方浪漫,丹江口水库映照碧波千顷——众多文旅IP串珠成链,点亮县域经济。2025年,丹江口市、茅箭区与郧西县携手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印证了十堰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劲实力。
  从“为一山而来”到“为一城停留”,游客用脚步为十堰投票。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4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1.72亿元,同比增幅均超20%;武当山景区游客量突破千万,收入达103亿元。
  十堰已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美国际休闲旅游名城”“文旅振兴特别贡献奖”“最具综合实力景区”等多个与旅游相关的城市荣誉。亮眼数字和荣誉背后,是104家A级景区、35个“国字号”品牌、51家星级饭店、3家等级民宿、103家旅行社和286家规上文化企业的坚实支撑。
  文与旅共舞: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
  当夜色轻笼武当,《武当一梦》实景演出正以光影为笔、时空为卷,重现600年前明代大修武当的浩荡历史;而在百里之外的竹溪武陵不夜城,传统民俗与现代艺术在街巷中碰撞交融,成为鄂西北夜经济的一抹亮色。
  文旅融合的触角,早已越过名山大川,深入城市肌理与乡野脉络。丹江口“南水北调号”游船承载国家战略的记忆,东风汽车博物馆用VR拆解工业文明的密码;茶园微马赛道在绿意中蜿蜒,郁金香文化节将田野绘成巨幅油画;西关印象、武陵不夜城等12个夜游项目点亮夜色,11个夜间消费集聚区人头攒动,“夜十堰”正释放出蓬勃消费力。
  体育,成为串联文旅的新线索。郑钦文奥运折桂助推“中国网球之城”崛起;十堰马拉松吸引全网5亿人次关注,直接消费突破3亿元;全年承办国青女篮国际挑战赛等全国、全省体育赛事52场,“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年轻群体的出游新风尚。
  城市文景互融。串联奥体中心、健康步道、文博场馆等文体地标,打造“15分钟文体圈”,形成一步一景、步步皆景、移步换景的城市画廊。
  乡村旅游同样热火朝天。各县市区高频举办特色节会,带动50余万脱贫群众共享旅游红利,走出了一条景美民富的振兴之路。
  康养、智慧与文化,共同编织出十堰文旅的质感。龙王垭、太极峡等康养酒店相继落成,“武当养生·一席地方菜”“武当道医”品牌逐步打响;《黑暗创世纪》MR、《元炁武当》数字艺术馆等智慧场景投入运营,“数字武当”更拿下全省首张三维模型数据知识产权证书;《太和之音》非遗复排、千场惠民演出连年举办,“郧县人”走进历史教材,东风汽车博物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南水北调博物馆相继亮相——传统文化,正在创新中熠熠生辉。
  质与品跃升:从湖北名片到世界窗口
  今年5月,一架从首尔飞来的包机降落在武当山机场,120名韩国游客踏上太极问道之旅。这是“武当号”主题航班接待的第15个国际包机团,也标志着十堰文旅正式跃入全球视野。
  十堰的国际化步伐,清晰体现在“迎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奔赴。今年3月,十堰代表团远赴柏林与马德里推介展演,《天下太极出武当》震撼全场,并与德国焦点亚洲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为进入欧洲市场打开通道。
  近年来,十堰赴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设立45个武当武术海外推广中心。面向不同市场精准推出五大线路:东南亚“道教寻根”、欧美“功夫体验”、港澳台“祈福文化”等,有效触达海外受众。
  品牌传播方式持续焕新。创新“网红+文旅”营销模式,董宇辉等百余名主播助力直播引流;“十堰武当号”航班与汉十专列纵横南北;高铁广告覆盖北京、深圳等重点客源城市;两届世界武当太极大会、首届全球旅行商大会成功举办;2025“神武峡”推介吸引22国旅行商实地考察,美国旅行商詹姆斯·威尔逊感叹:“这里山水雄奇,文化深厚,太极、道教与汽车文化交融,举世无双。”
  服务提升从未停步。全省首个景区外币兑换点落户武当,境外支付便利化试点启动;多语种导览、标识与国际服务标准全面推行,让远客如归故里。如今,常年超万名外国人在此修习养生,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8天,省外游客占比57%,“祈福胜地 太极武当”形象深入人心。下一步,十堰将以武当山为龙头串联全市文旅资源,推行泛景区“一票制2.0”,推出10条特色主题线路、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条近郊游线路,提升10个文旅夜游消费街区、商圈,推出“十堰礼物”主题文创产品100种、打造10个文创旗舰店。
  政策保障坚实有力。十堰每年设立不少于2000万元文旅专项资金,培育“多元化”融合旅游产品,助力产业跃升。未来三年,目标已然锚定:年接待游客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000亿元。
  千峰竞秀,万水汇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堰这支以山水为轴、以文化为墨的巨笔,正从容书写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辉煌新篇。
  碧水丹心润北方——十堰筑牢国家战略水源地生态屏障
  丹江口水库上,晨曦微露,碧波万顷。鸥鹭翩跹,掠过如镜水面,与岸边忙碌的“守井人”共同绘就一幅人水和谐的动人画卷。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自2014年通水以来,一泓清水昼夜不息向北奔流,累计输水已超过73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地区1.14亿人。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深融入这片土地,十堰人民将其转化为守护国家水安全的坚定行动。如今,十堰以73.86%的森林覆盖率、95.6%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以及100%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绿色答卷。
  智治与共治:
  科技赋能下的全民守护

  面对3524.8公里库岸线与2489条河流的艰巨管护任务,十堰以智慧创新破解保水难题。
  走进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各项数据实时跃动。水质、管网、土壤等200多项指标在这里汇聚共享,2000公里给排水管网、30多万个涉水部件全部“上图”管理,3000余处视频及传感设备互联互通。卫星每3天对全域进行一次扫描,50余套归巢式无人机巡护库岸,地下管网机器人则如“肠道医生”般深入检测。
  “ 就像给库区装上了‘生态CT’,再小的污染隐患也无所遁形。”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套“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通过模拟仿真算法构建起“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涉水投诉下降65%,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科技助力之外,人的力量同样关键。十堰全市86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了7677个志愿服务团队,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环保服务体系。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常年巡护库岸,成为“移动监测站”;凤凰山村支书杨献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15.3公里岸线分段到户;从钓鱼爱好者变身民间河长的孔宪涛,甚至自购无人机巡河… …
  十堰还创新区域协作机制,与北京共建“环保民间组织护水联盟”和“节水爱水护水志愿者联盟”,联动京津冀豫鄂15座城市开展青少年节水护水宣讲。
  一场场志愿服务如星火燎原,点燃了全民保水护水的热情。320万十堰人争做“守井人”,汇聚成社会各界守护清流的磅礴力量。
  系统与法治:
  多规合一的制度探索

  保水护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堰以科学规划与法治手段筑牢制度根基,构建起“多规合一、法治保障、系统治理”的三维体系。
  规划引领,让保护有章可循。十堰先后编制《十堰市战略规划》《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等,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每一个治理单元和具体项目。市委出台关于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实施意见,为保水护水提供清晰的战略指引。
  法治,为清水永续北送护航。十堰颁布实施《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法规,将12月12日设立为“十堰生态文明日”,并将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系统治理成效显著。十堰跳出传统治水模式,基于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推进水质稳定达标、库滨带治理等“十大攻坚”行动。全市已建成城镇污水管网2729公里、污水处理厂119座,中心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9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2.7%,成为湖北唯一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的地级市。
  机制创新持续凝聚合力。十堰在全国首创河湖长、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五长联动”机制,建立鄂豫陕及汉中“三省五市”联防联控机制。每年筹集3300万元用于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真正实现“保护者得益、受益者补偿”。
  茅塔河小流域的蜕变是系统治理的生动缩影。昔日的问题河道,如今水清岸绿,跻身全国幸福河湖,其治理经验获省委、省政府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剑河、浪河、金钱河、马兰河也相继入选全省美丽河湖。
  转化与共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守护碧水的同时,十堰持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产业蓬勃发展。郧阳区杨溪铺镇的油橄榄种植基地满山翠绿,从荒山坡变成群众的“绿色银行”,带动5000多户农民增收,亩均年收入超5000元。竹山县突破“春季采茶、一季制茶”局限,发展大宗茶产业,使以往无人问津的“粗枝大叶”变成茶农增收的“金枝玉叶”,全年茶叶总产量300吨以上,带动增收约250万元。
  碳汇交易开辟生态价值新路径。丹江口市炭沟河小流域通过生态修复、碳汇监测与闭环交易三大举措,累计开发18.66万吨碳汇资产,完成全省水土保持碳汇首单交易,成交额146万元,为南方石漠化地区提供了“生态修复—碳汇开发—价值转化”的可复制经验。今年8月,十堰市7条小流域生态产品实现规模化交易,总交易金额近2500万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1亿元。
  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十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助推上半年GDP增长7.4%。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0.7%,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产值分别增长36%、39%。武当云谷绿色数据中心被工信部评为绿色算力数据中心。
  绿色金融为发展注入新动能。十堰推动银行机构与14家企业签署绿色信贷支持“两山”转化项目合作协议,签约金额221亿元。全市绿色贷款余额726.13亿元,同比增长28.42%,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7月,十堰市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以全国排名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该项目总投资16.62亿元,将对丹江口水库及七河流域共2750平方公里开展系统治理,按“一河一策”推进六大工程。
  十堰的实践深刻证明: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经济体系,十堰实现了生态与生产、颜值与产值的良性循环。如今,丹江口水库Ⅰ类水质天数逐年增加,十堰先后荣获“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称号,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6.2%,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十堰这座因车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正稳步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上,为国家战略水源地保护持续贡献着十堰智慧与十堰方案。
  持续巩固提升中国商用车之都地位——十堰市加快推动商用车产业向高向新向质发展
  金秋时节,车城十堰再引世人关注。9月19日至21日,2025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在湖北十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交易会吸引了来自国际国内及十堰本地共计300多家企业参展,从整车到零部件,从人机协同智联到新能源动力,应有尽有。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50多年前,十堰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沟,十几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这块白纸上描绘“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新蓝图;如今,这个小山沟已成长为“中国商用车之都”、世界级的汽车工厂。
  2025年上半年,该市累计生产汽车15万辆,同比增长8.06%。其中,新能源汽车2.2万辆,增长50.7% 。 中重型卡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4.9%、全国地级市第一。
  产业增长量质齐飞
  9月8日下午,记者走进东风龙擎动力有限公司发动机装试车间,只见智能机械臂精准完成缸体装配,AGV机器人穿梭转运物料,智能化生产场景扑面而来。
  “目前,东风龙擎动力链已搭载东风天龙、东风天锦多平台车型,覆盖物流、冷链、工程等多元运营场景,细分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车间主任叶辉介绍,为兑现“不让市场等待龙擎”的承诺,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建立“JIT准时化供应”模式,并引入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设备运行,保障每台发动机准时、高品质交付。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十堰已建成“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拥有12家整车企业、30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类总成及4000多种零部件,是全国汽车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群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形成“商用车全系列、乘用车多品种、新能源强链条、零部件全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建成重、中、轻、微、客、专用车、新能源等商用车全系产品生产链。
  “每2.8分钟下线1台驾驶室,每3分钟产出1台龙擎发动机和变速箱,每1.5分钟有1辆东风商用车驶下生产线。”十堰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该市中、重卡市占率达12.7%,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8类专用车市占率、20种零部件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今年1至7月,全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已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东风商用车整车制造板块和新能源车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1.2%和28.3%,产业增长呈现“量质齐升”态势。
  转型求变动能澎湃
  近年来,面对全球汽车行业能源革命、智能革命、竞争加剧“三大变局”,十堰主动求变,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壮大商用车、专用车、零部件产业,构建纯电、氢燃料、混动多元产品矩阵,全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眼下,位于十堰经开区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2.5分钟就有一台纯电动乘用车下线,经严格质检后发往上海装船出口欧洲。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超18万辆,稳居国内出口欧洲汽车企业前三,成为十堰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的标杆。
  依托雄厚的商用车产业优势,十堰市专用车产业快速崛起。全市现有专用车资质企业50多家,可生产自卸、厢式、罐式、起重举升、仓栅、特种结构(含消防救援)等六大类产品。2024年,该市规上专用车产值达83.2亿元,同比增长75%;产量6.03万辆,同比增长15.07%,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支柱。
  新型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近年来,十堰市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持续完善新型电池产业链配套,吸引远景动力、猛狮动力、云极新能源等企业落地,电池产能达30GW h。 202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新型电池关联企业产值达212.5亿元,同比增长41%,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筑牢“动力底座”。
  新质引领提质增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堰商用车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
  今年4月,十堰经开区龙门工业园内,东风特种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L4级无人驾驶商用车正式量产。这款车型由纯电驱动、最长续航240公里、最大载重1.8吨,搭载雷达与摄像头,可自主完成避障、路径规划、夜间行驶等自动驾驶,还具备智能温控等技术。
  在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装焊车间试生产现场,随着一道激光划过,车顶与车身就像拉拉链一样,被精准地牢牢焊接在一起。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车智慧工厂,该项目集成102项“四新”(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技术,生产效率与质量管控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高端商用车车身超26万台套。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我市正加速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该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正持续为产业注入含新量、含金量。
  今年3月27日,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在十堰举行。600多位政产学研用领域嘉宾齐聚,共同探讨产业创新路径,会议不仅彰显了该市在全球商用车领域的影响力,更促成38个重点项目落地,为该市培育壮大商用车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该市将继续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化深度转型,巩固提升中国商用车之都地位,在全球汽车产业舞台上书写更加优异的“十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