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音樵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跨区域协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太湖之畔的“江南明珠”到黄土高原的革命圣地,无锡与延安的情谊,自1997年5月结下对口协作之缘起,便在岁月流转中不断升温,书写着跨越千里的“山海情”新章。
9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延安无锡合作情况专项工作报告。一组组精准数据、一件件典型案例,清晰勾勒出人大履职与协作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图景。恰恰也印证了延锡两地人大从“各自履职”迈向“协同发力”,从“单向呼应”转向“双向联动”,一幅“山水相携、履职同心”的协作新画卷,在革命圣地与江南水乡之间徐徐铺展。
机制先行:以制度之基筑牢协作“硬支撑”
对口协作的深化,最怕“责任散光、推进受阻”。
人民有所呼,人大有所应。2023年5月17日,延安市人大常委会与无锡市人大常委会郑重签订协商合作协议,一纸协议承载的不仅是两市人大系统的协作共识,更是以制度力量护航对口合作的坚定决心。协议书精准锚定产业协同、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等核心领域,明确了“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调研、成果互用”四项关键机制,为两市人大协作划定了“路线图”、定下了“时间表”,以制度刚性确保协作不偏航、不走样,助力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的“延锡样板”。
两载耕耘,步履铿锵。从工作联动到培训交流,从信息化建设到立法监督协同,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始终以职能为笔、以实干为墨,秉持“一盘棋”思想,将依法履职的每一步都踩在对口协作的关键点上。
两载求索,硕果初显。聚焦立法协同、精准监督、代表联动等核心任务,通过常态化协作机制打破地域壁垒,推动两地人大工作在理念创新中同频共振,在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全力打造新时代跨区域人大合作的“延锡样本”,为深化两市协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大力量。
“办实事”是对口协作的落脚点,也是人大履职的出发点。为让协作项目真正惠及群众,我市积极推动建立“为延安办实事”项目库——会同无锡方面深入延安各县(市、区),走村入户收集群众诉求,部门联动梳理协作方向,最终筛选出39件具体实事项目,涵盖教育医疗提质、产业帮扶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并非“一次性罗列”,而是被纳入动态管理的项目库,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节点化督办”,成为两市对口协作的“重点攻坚清单”,确保每一件实事都能落地生根、惠及于民。
产业是协作的“生命线”,法治则是产业发展的“护航者”。针对延安苹果这一特色支柱产业,延安市人大常委会敏锐意识到——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无锡企业参与深加工,必须有明确的法治保障。为此,《延安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立法工作提上重要日程,通过深入调研苹果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痛点,广泛征求果农、企业、专家意见,明确了产业规划、品质管控、品牌建设、扶持政策等核心内容。这部条例的推进,不仅为延安苹果产业划定了“发展红线”与“保障底线”,更向无锡企业释放了“稳定预期、公平合作”的强烈信号,为两地产业协同搭建了坚实的法治桥梁。
精准监督:以闭环发力打通落实“中梗阻”
“资金用得好不好、项目推进顺不顺、群众获得感强不强”,这是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在对口协作监督中始终紧盯的核心问题。
三年来,延安累计争取省级苏陕协作资金12640万元,支持建设项目67个;2025年,延川、延长、宜川三县又获省级苏陕协作资金3640万元,将实施帮扶项目21个——每一笔资金、每一个项目,都牵动着群众的期待。
2024年9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直奔延长、宜川、延川三县协作一线,不看“亮点盆景”、直奔“项目现场”,通过实地察看黑木耳产业园、现代农业园区、学校医院改造项目,与基层干部、群众、无锡帮扶人员面对面座谈,详细了解项目进度、资金使用、实际成效等情况,将监督的“探头”架到了协作最前沿。
为确保监督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了“听、查、评、督”闭环监督模式。模式环环相扣,既避免了“一听了之”的形式主义,也防止了“查而不督”的监督缺位,让每一次监督都成为推动协作落实的“加速器”。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项监督组的“蹲点式”调研,更是将精准监督落到了实处。在延长县黑家堡镇黑木耳产业园,监督组发现菌棒供应不稳定、农户技术培训不足两大“卡脖子”问题——菌棒质量时好时坏,直接影响木耳产量;农户缺乏专业种植技术,导致成品率低、收益受损。针对这些问题,监督组当即与市农业农村局、延长县政府及无锡帮扶团队召开现场办公会,督促制定“菌棒集中统一配送+无锡专家季度巡诊+本地技术员驻点指导”的综合解决方案。方案实施后,产业园月产量增长超4万斤,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监督带来的实效。
如今,在精准监督的推动下,延锡产业协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延安高新区与无锡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江阴、宜兴、新吴区分别与延川、延长、宜川县深化县域协作;延长县创新“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成宜兴延长黑木耳产业园,实现“企业盈利、农户增收”;宜川县依托新吴宜川苏陕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恒温养菌大棚、菌种研发中心,推动黑木耳产业从“零散种植”走向“规模化、标准化”——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正是延安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打通“中梗阻”、推动协作提质增效的生动体现。
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协作”,从“单向支持”到“双向共赢”,锡延对口合作的每一步深化,都离不开延安市人大常委会的履职担当。
站在新的起点,两地人大将继续深化协作机制,聚焦产业协同升级、科技创新赋能、民生福祉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更精准的监督、更高效的联动、更务实的举措,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与东部先发地区转型升级搭建更坚实的合作桥梁,让太湖与黄土高原的情谊,在新时代的协作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