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2日
新农人奋斗践初心 产业兴乡村绘新景
    ● 刘忠林在采摘袖珍苹果    徐志全 摄
    ● 胡能叶在饲养绒山羊    王前锋 摄
    ● 高彩侠正在查看酒液色泽    李文振 摄
    ● 李育宏(右一)给参观团队讲解苹果种植技术    李进 摄

   编前语
  奋斗是乡土里流淌的血脉,幸福是乡亲们心头滚烫的向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时,我市无数农民扎根土地、以勤为犁,把梦想种进田间,让变迁写满院落。
  近日,记者走进吴起的山地果园、富县的养殖基地、宜川的酿酒作坊和洛川的苹果园,用镜头定格烟火气,用文字记录成长路。从刘忠林带领村民种出“抢手果”、胡能叶“换种”养羊闯出新路到高彩侠复活非遗酿酒技艺、李育宏深耕苹果产业带富乡邻,这些普通村民的生活蜕变,是我市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更是时代向上的生动见证。
  本期稿件,我们聚焦身边的“新农人”,透过他们的奋斗故事,看当代农民如何用双手编织好日子,感受乡村大地上奔涌的活力与希望。

   刘忠林:“土专家”育出“抢手果”老党员带富众乡亲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徐志全 赵泉慧
  金秋九月,吴起县吴起街道薛岔村大路沟组的果园里,58岁的刘忠林弯腰穿梭在果树间,指尖翻飞间,枯黄病枝被精准剪下。
  “ 刚售完今年最后一批袖珍苹果,得趁天没冷透,把修剪、施肥的活儿赶完,为明年挂果打基础。”他直起身拍去手套上的泥土,黝黑面庞上满是笑意。
  这位有着26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担任薛岔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眼见村民守着薄田种玉米、养羊,脱贫致富难有起色,刘忠林心里犯了急。一次果农培训会上,他得知袖珍苹果耐旱、易管理且市场价格高,十分适合当地山地种植,当即认定“产业是拔穷根的关键”,决心带头试种。
  可消息一出,不少农户提出质疑:“从没种过这果子,赔了咋办?”“山地浇水难,能种活吗?”
  面对质疑,刘忠林没有退缩。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他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最终说服8户农户整合起来90亩山地,建起袖珍苹果园。创业之路却布满坎坷:育苗阶段,幼苗成活率不足60%;果树刚长叶,一场冰雹砸坏大片枝条;病虫害防治、浇水施肥的标准更是毫无头绪。
  “夜里躺床上满脑子都是果园的事,有时凌晨两三点还起来查资料。”刘忠林说,为学好技术,他每周赴县城参加培训,白天在果园实践,晚上把技术员请到家里请教细节,慢慢摸索出“树干涂白防虫害”“坑灌浇水保墒情”等“土方法”,从“门外汉”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2019年,果园终于迎来初挂果。看着枝头红彤彤的苹果,刘忠林装满两大筐挨家挨户送,让村民品尝:“这果子甜得很,咱们种这个准能行。”这一年,他扩建了自家果园,还主动邀请周边农户参观,手把手传授修剪、施肥技术。在他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户加入种植队伍,大路沟组的果园面积不断扩大。
  可考验接踵而至。2020年春,一场霜冻冻黑刚冒芽的花苞;2021年夏,冰雹又砸得即将成熟的苹果满是伤痕。
  “看着果子烂在树上,心里像刀割一样。”刘忠林却没被打垮,他意识到必须靠科学应对风险。于是,他带领农户挖防冻窖,冬天焚烧秸秆增温;自掏腰包牵头搭建防雹网,还为苹果购买农业保险。
  “现在就算遇灾害,心里也有底了。”他还耐心劝导思想保守的农户:“多投点管护成本,就能少受损失,这账得算明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90亩果园进入丰产期,亩产达2000~2500斤,总收入突破120万元,户均收入约17万元,最高一户赚了27.5万元。
  农户王建国笑着说:“以前种玉米一年挣几千块,现在种苹果,家里盖了新房还买了小汽车!”
  可新难题又出现了:袖珍苹果保鲜期短,卖不出去就会烂掉。刘忠林又四处奔走,争取政府支持修建了100吨容量的冷库,解决储存问题;还主动联系外地客商,带着样品跑市场,把大路沟的袖珍苹果卖到周边省份,成了市场“抢手货”。
  刘忠林的成功,点燃了周边村民的致富热情。 2019年,张洼子组农户看到大路沟的变化,纷纷上门求教。刘忠林毫无保留,上门指导技术、规划果园布局。2023年,他更是驻点张洼子组,手把手教农户将200多亩富士苹果园改种成袖珍苹果园。如今,薛岔村累计种植袖珍苹果732亩,覆盖4个村民小组50户167人,挂果面积432亩,苹果种植户占常住农户的38.2%,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6户。
  “现在果园活儿忙不过来,不少年轻人都从外地回来种苹果了。”望着漫山果园,刘忠林眼里满是希望。
  而在吴起县,还有许多像刘忠林这样的党员,扎根乡村带领乡亲们用勤劳双手,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胡能叶:养羊“换种”谋新生“绿富路”上的追光人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王前锋 刘星
  近日,富县张家湾镇杨家湾村的辽宁绒山羊良种繁育基地二期工程现场,机器轰鸣不断。基地负责人胡能叶特意绕路赶来,看着镇上协调的70万元衔接资金落地动工,她眼中满是期待:“二期投用后,智能化设备能省不少力,养绒山羊更有奔头了!”
  今年53岁的胡能叶,如今是当地有名的养羊能手,可谁曾想,她早年还经营着一家酒店。早年间,胡能叶跟着父亲学裁缝、做羊买卖,后来靠开办酒店攒下养羊的“第一桶金”。作为土生土长的张家湾人,她心里始终装着乡亲:“想把羊养好,让大家吃上正宗‘陕北羊肉’,让养羊成为致富产业。”
  张家湾镇地处子午岭脚下,过去农户多靠放牧老品种跑山羊为生。2018年,胡能叶试养30头山羊,可“封山禁牧”政策实施后,山羊没了“活路”。“当时天天慌,夜里翻来覆去想出路。”她辗转榆林、内蒙古考察,引进7头萨福克绵羊尝试圈养,却因跑山羊圈养成本高、遭遇600多头羊患肺炎的危机,不得不重新寻找适合圈养的品种。
  就在胡能叶一筹莫展时,镇政府为化解传统畜牧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推进“良种繁育、饲草饲料、动物防疫”三大体系建设,将适应性强、抗病力高且被誉为“中华国宝”的辽宁绒山羊列为首选引进品种。可这羊价格不菲,“一头一万七、一万八,最贵的三万块”,乡亲们犯了嘀咕,胡能叶心里也没底。但镇干部反复上门讲政策、算收益,还承诺兜底技术与销售风险,她咬咬牙:“我来试!再难也得闯条路。”
  接手基地建设,资金是首个难题。镇政府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帮她争取到70万元银行贷款。仅3个月,包含1050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大棚、420平方米草料棚及配套设施的一期工程就建成投用,还组建了7人专业养殖团队。
  从此,胡能叶把酒店交给家人,一心扑在绒山羊养殖上。
  起初,她天不亮就到圈舍查状态、清粪便,忙到天黑才回家。镇里请来专家授课,她认真记录饲料配比、日常管护细节,课后对照笔记琢磨,遇难题就打电话咨询或找技术员请教。
  “累是真累,也怕失败,但看着羊长大、毛色发亮,心里就踏实了。”胡能叶说。
  付出终有回报。胡能叶发现,一头辽宁绒山羊能剪五六斤羊绒,是过去跑山羊的几倍,每斤羊绒能卖120~150元,单这项收入就翻了倍。在镇政府帮助下,销路也逐步拓宽:羊肉、羊羔能卖钱,羊粪做成有机肥卖给水稻合作社。过去一头羊卖1700元就满足,如今单只综合收益超3000元。
  胡能叶的成功,成了全镇的“活广告”。乡亲们纷纷上门取经,她毫不藏私,分享经验还上门帮看羊病:“大家一起富才是真富。”
  如今,张家湾镇已建成200余座标准化圈舍,辽宁绒山羊存栏超5000头,养羊产业实现从“放养”到“圈养”、“经验”到“标准”、“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站在圈舍前,望着壮实的绒山羊,胡能叶信心满满:“以前养羊糊口,现在养羊奔好日子。跟着好政策实干,咱农民的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绿富同兴’的路,咱走对了!”
   高彩侠:泉香粱红间 酒酿幸福味
  记者 贺秋平 通讯员 李文振
  清晨的白水川,鸟鸣伴着山风回荡。宜川县集义镇桌里村村民高彩侠挑着水桶,沿乡间小路走向鸭虎沟深处,石缝间涌出的山泉在晨光中泛着莹光。“这样的水,才能酿出有灵魂的酒。”她俯身舀水,语气坚定。
  今年58岁的高彩侠,是山水醇芳酒坊负责人。12年前,这位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以山泉、本地红高粱为原料,不仅复活濒临失传的“寿峰传统酿酒技艺”,更与儿子携手创业,在乡村振兴路上写下奋斗篇章。
  走进高彩侠的酿酒作坊,浓郁酒香扑面而来。“酒是有灵性的,山泉是它的血,高粱是它的肉,火候是它的魂。”祖父的这句话,高彩侠常挂在嘴边。
  年轻时,她仅按祖传方子酿少量酒自饮或赠亲友,从没想过这门手艺会改变命运。
  新婚不久,丈夫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重担全压在她肩上。20多年间,她种地、养家、供孩子读书,手掌磨出厚茧,眼里却始终透着希望。
  2013年初,一则“柿子酿酒”的新闻,让她萌生创业想法:“咱这盛产高粱,为啥不试试酿酒?”说干就干,她一砖一瓦在家门口垒起酿酒作坊。
  当年九月,第一缕琥珀色酒液流出,高彩侠星夜将样品送往西安检测。“各项指标全合格!”得知结果,她热泪盈眶——“山水沁芳”酒就此诞生。2016年酒坛开坛时,村里老人品尝后连连称赞:“还是当年的味道,有咱寿峰的魂!”
  如今,昔日小作坊已升级为宜川县山水醇芳果业专业合作社,23间标准化厂房里,120口大缸常年发酵,年产高粱酒达3万斤。
  “好酒也需勤吆喝。”创业初期,高彩侠和儿子李浩楠在周边集市摆摊、托老主顾代卖,生意始终平淡。望着仓库里堆积的酒坛,母子俩很快达成共识:高彩侠守好后方严控质量,李浩楠冲锋在前开拓市场。他们先后注册“山水沁芳”“山水幽芳”“壶口侠客”三个商标,系统性打造品牌形象。
  起初,李浩楠带着样品跑遍县城饭店、特产店,却屡遭“太土气”“没名气”的质疑。但他没有气馁,转而尝试电商销售,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山泉取水、木甑蒸馏等传统酿酒过程。原生态的酿造工艺与母子俩的坚守,很快吸引大批网友关注,订单随之而来。
  销量增长后,产能成为新难题。有人建议改用机械化生产,高彩侠却婉言谢绝:“机器酿的酒没有魂。”她坚持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规模。凭借诚信经营与过硬品质,“山水沁芳”酒先后斩获陕西旅游商品大赛铜奖、第二十五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2023年,“寿峰传统酿酒技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彩侠的酒坊也被认定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
  金秋时节,桌里村外高粱连片待收,山泉潺潺流淌。站在酒坊门前,高彩侠对儿子说:“咱酿的不只是酒,更是情谊。”李浩楠点头回应:“等非遗工坊投用,要让更多人感受传统酿酒的魅力。”
  从复活老手艺到打响新品牌,高彩侠用勤劳与智慧,让深山里的酒香飘向远方,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力量。
  李育宏:深耕苹果三十载 从“门外汉”到“领路人”
  记者 孙艳艳 通讯员 李进
  连日来,洛川县交口河镇安善村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实压满枝头。60岁的李育宏穿梭林间,黝黑的皮肤、布满老茧的双手,与丰收的果实相映成趣。
  “今年苹果长势好,预计亩产8000斤,又是个丰收年。”他话语里满是自信,谁能想到,30年前的他,还是个对苹果种植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1988年,李育宏从部队退伍后,在旧县镇中学身兼代课老师、班主任、保安三个职位,每月工资不足200元,收入极不稳定。1991年,洛川县大力推广苹果种植,看着村民靠种苹果改善生活,他动了心:“我是农民的儿子,跟土地打交道踏实。国家政策这么好,肯下功夫种苹果,肯定能闯出一条路。”
  怀揣这份信念,李育宏回到安善村,在自家6亩地种下矮化苹果树苗。可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因缺技术、少经验,第一年苹果产量低、品相差,几乎没赚钱。
  “看着别人的苹果销路好,自己的却无人问津,当时真有过放弃的念头。”回忆往事,李育宏仍记忆犹新,但军人不服输的韧劲让他咬牙坚持。
  他深知种好苹果得靠科技,此后成了县农业局、镇农技站的“常客”,积极参加技术培训,认真记笔记、学方法;遇到难题,哪怕跑几十里路,也要向专家和老果农请教。他还结识时任洛川县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的屈军涛,此后20多年紧跟其学习,从果树修剪、疏花疏果到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每个环节都反复琢磨实践。农闲时,他自费买农业书籍、期刊钻研,慢慢摸索出适配当地气候、土壤的种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育宏的苹果园渐渐有了起色:产量逐年提升,苹果因个大、色艳、汁多、味甜,深受市场青睐,价格比普通苹果高不少。2015年,他被县苹果局选派到河南灵宝做“老园改造提升”技术指导,年薪达10万元。但他始终牵挂家乡:“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2016年,李育宏回到安善村,牵头成立洛川县建森苹果专业合作社,注册“甘相果”品牌。他毫无保留地向社员传授技术,带领大家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针对社员资金短缺问题,主动协调贷款解决后顾之忧。
  如今,合作社从最初10多户发展到50多户,辐射带动周边200多户果农增收,社员苹果亩均收入从不足5000元涨到1.5万多元。村民李建民感慨:“跟着李育宏学技术,苹果品质好、收入翻番,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此外,李育宏还将多年技术汇总,编写成《功能苹果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汇编》免费发给果农,常受邀到县内外授课。他获评“高级农艺师”“洛川苹果务果能手”“陕西省劳动模范”,家里也过上小康生活,不仅盖了新房、买了汽车,子女还接受了良好教育。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李育宏说,“国家好政策给了机会,只要勤劳钻研,日子一定能越过越好。”下一步,他计划带领合作社引进优良品种、发展苹果深加工,让安善村苹果产业走得更远更稳,让乡亲们腰包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