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沃野焕新,希望升腾。当“返乡”不再是简单的归途,而成为一场充满创造力的“出征”,广袤乡村便迎来了最具活力的新因子。他们,曾是都市里的技术人员、高校学子,如今有了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新农人”。
本期乡村振兴版,我们聚焦四位返乡创业的探路者。他们的故事,并非传统农耕的简单重复,而是用新理念重新定义土地的价值,用新技术解锁农业的无限可能。从现代农具的高效便捷,到电商直播间里的乡土好物,再到带动乡邻的共富工坊……每一段奋斗的足迹,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诉说着对家乡的深情。
这群新农人,正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见证乡村的蝶变。
雷振川:
“看到乡亲们的笑容,再苦再累都值了”
记者 方大燕 通讯员 齐玉 杭久洁
● 雷振川正在查看香瓜长势 齐玉 摄 近日,吴起县吴起街道金佛坪村马湾香瓜园区的设施大棚内,已是瓜香四溢、欢声笑语。一颗颗纹路清晰、圆润饱满的香瓜被小心翼翼地摘下,分拣、包装、装车,即将发往周边城市的各大超市和批发市场,成为市民双节餐桌上的抢手货。昔日黄土高原上的普通村落,如今靠着这“金疙瘩”般的香瓜,迎来了红火火的好日子。
“咱现在的香瓜,可是今非昔比咯。”金佛坪村村民马增科捧着刚摘下的香瓜,脸上满是自豪。“以前种植技术落后、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土壤污染严重、病虫害防治能力差、缺乏现代化智能设备,种出的香瓜品种单一、个头小、卖不上价。现在经过一系列的改良,产出的香瓜不仅品种增多,而且皮薄肉厚、脆甜多汁,吃过的人都夸好。”
提到马湾香瓜产业的崛起,村民们无不感激他们的带头人——雷振川。三年来,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香瓜大王”的年轻人,几乎把家安在了瓜棚里。
雷振川是土生土长的马湾人。2021年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在杨凌创业1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金。但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始终是他心中最深的牵挂。2023年初,他毅然返乡创业,担任金佛坪村党支部委员,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带回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马湾香瓜园区始建于2006年,历经近20年风雨,问题层出不穷。雷振川每次回乡,乡亲们总向他念叨种植的难处。“再这样下去,马湾香瓜的牌子就要垮了。”这样的担忧触动了雷振川。
他通过调研发现,园区面临多重挑战:棚体老旧不堪,种植户年龄偏大,劳动力严重不足,种植技术落后,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土壤污染严重,病虫害防治能力差。这些问题如沉重枷锁,严重束缚着这片土地的发展。
2023年5月,了解到延安市南泥湾和宝鸡市眉县两地土壤改良的成功案例后,雷振川迅速行动,他一户一户敲开乡亲们的门,耐心讲解技术、说明前景,希望大家再信一次马湾香瓜。
终于,37户种植户愿意跟着他再试一次。雷振川牵头成立棚改小组并担任“领头羊”,带领种植户远赴河南、山东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
“堆肥气味大,平常人躲都躲不及,可小雷总是冲在最前面,一心想带着大家干出样来。”村民雷金虎感慨道。雷振川邀请专家实地调研检测,引入“中熟堆肥”和“生物防治”两项关键技术。
创业路上,资金是一道坎。就在大家发愁时,吴起县政府及时落实84.5万元惠农资金,街道办和企业支援60万元,农户自筹10.5万元,共同推进园区“改棚、改土、改技,提质增效”的“三改一提”。经过3年的共同努力,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据了解,今年马湾香瓜还引进3种优质高产的新品种。近日,马湾香瓜成熟上市,喜迎丰收。俨然成为市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节日佳品。
从最初引进品种时的质疑,到推广新技术时的观望,雷振川用耐心和实干化解了难题。他手把手教农户技术,编写通俗易懂的“种植宝典”,为了打开销路,他带着香瓜跑展会、找商超、联系电商平台。“看到乡亲们的笑容,看到村子一天天变好,再苦再累都值了。”雷振川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基层党员的担当。
产业的兴旺,直接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村民马有恩一边麻利地打包一边算着账:“今年我家种了5个大棚,预计收入能超过10万元。孩子上学的钱、家里开销,都指着这些‘甜瓜蛋蛋’。”像村民马有恩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香瓜产业盖起了新房,开上了小车,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日益壮大,为金佛坪村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谈及未来,雷振川说:“我将持续发展中熟堆肥技术土壤改良,在新品种培育上下功夫,开发养殖业和食用菌,打造种养一体化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链。”
马军军:
“全力把产业发展得更好”
记者 李欢
● 马军军将兔肉产品打包发货 李欢 摄 “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销量最好的时候之一,也是最忙碌的时候。”9月27日,临近中秋节,在延川县杨家圪坮镇稍道河村的山海兔业深加工厂,马军军正在将一份份兔肉产品打包、装箱、发货,忙得不可开交。谁能想到,这位被乡亲们称作“兔少侠”的能干年轻人,七年前还只是一位求职路上屡屡碰壁的大学生。
马军军是延川县杨家圪坮镇桑园村人,2018年,大学毕业的他在一次次求职受挫后,便萌发了返乡创业的想法。经过外出细致考察和认真思索后,他发现发展养兔产业投资相对少,养殖周期短、见效快,而且兔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丰富,市场潜力大,就毅然决定回乡发展养兔产业。
大学生要回乡养兔?马军军的父亲很是不理解,好不容易培养儿子大学毕业,到头来却要回家来干活,心里实在是不情愿。不情愿归不情愿,经过马军军的几番恳切沟通后,父亲最终默许了。
说干就干。马军军独自前往山东菏泽学习,经过半个多月的实践后,他初步掌握了肉兔的养殖技术。回来后,他利用手中的5万元启动资金,在村边搭起了一间80平方米的彩钢房,购买了50只种兔,建立了兔业养殖基地。
创业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刚刚买回来活蹦乱跳的兔子,养了没多久,竟然出现呕吐、腹泻的现象,这让马军军心急如焚。他赶忙向养殖前辈请教,才得知是因为天气太热、兔舍温度过高,兔子们“中暑”了。马军军立刻行动,购买降温设备来降温,一场惊险终于化解。
为了照顾好兔子们,让它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马军军不是出去割草就是待在兔舍。他把兔子的生活习惯一一记录,细细摸索着养殖方法。他还利用空余时间,通过书本资料、网上课程及咨询专家来不断学习,并做好肉兔的各项防疫措施。渐渐地,他在养殖上越来越得心应手,兔子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一年之内,他的兔子就从50只繁育到了1000多只。
为了保障肉兔的饲草供应,马军军还在基地规模化种植了苜蓿等高蛋白牧草200多亩,他还通过苜蓿与玉米秸秆混合加工饲料,降低了草料成本,提升了兔肉品质。他的肉兔一传十、十传百,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产业发展起来后,拓宽销路又成为马军军面临的又一难题。他开始到处跑市场,一家又一家的餐饮店谈合作。他还带着研发团队外出学习走访,经考察后决定发展肉兔深加工产业。2021年12月,他创立了“山海兔业”品牌。
“创业的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困难,我能做的就是乐观地去面对和解决。”马军军感慨道。
2023年对马军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的创业项目受到了延川县委、县政府和苏陕扶贫协作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他不仅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还注册成立了陕西十二仙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由他担任总经理。公司生产的手撕兔、麻辣冷吃兔系列产品更是被第六届中国西部畜牧业博览会组委会评为金奖。
正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与坚持不放弃的毅力,马军军一步步将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如今,他有着延川县桑园村、文安驿镇和延长县黑家堡镇3处养殖基地,以及稍道河村深加工厂,公司实现了草料供应、养殖、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运行,深加工产品已达12个品类。目前,兔场存栏量达1.5万只,月均繁育6000余只幼兔,通过种兔销售、鲜兔屠宰、深加工产品等线上线下的联动销售,公司年产值近500万元,带动村上10多名农户在家门口就业,也让更多农户开始发展养殖业。
“下一步,我会积极扶持延川、延长等周边区域农户发展养殖业,通过‘技术支持+肉兔收购’的模式,带动更多人发家致富。同时,我们还会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品质与包装,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全力把产业发展得更好。”马军军信心十足地说。
张秀秀:
“我卖的不只是苹果,更是洛川人的诚信和口碑”
记者 孙艳艳 通讯员 李进
● 张秀秀推出的“秀之果”苹果品牌 李进 摄 数字经济浪潮中,电商直播正成为农产品走向全国的新桥梁。在洛川县,36岁的农村姑娘张秀秀,用一部手机、一方直播间,让享誉全国的洛川苹果焕发新活力。她放弃城市打工生活返乡创业,从800元启动资金到年销售额破亿元。不仅实现个人梦想,更带动数百名乡亲增收,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标杆。
走进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区的直播间,张秀秀正举着红彤彤的苹果热情讲解:“家人们,这是咱洛川正宗红富士,树上自然熟,脆甜多汁,通过102项SGS农残检测,不打蜡、不催熟,放心下单。”屏幕上,订单提示不停跳动“已拍”“去年买过超好吃”的弹幕刷屏。很难想象,这位直播达人曾是宁波电子厂的打工妹。
2011年,怀揣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初心,张秀秀从宁波返乡,结婚后跟着公婆打理15亩苹果园,农闲时摆地摊补贴家用。2016年,看到同村人在朋友圈卖洛川苹果,她眼前一亮:“咱洛川苹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专供品,品质这么好,通过网络肯定能打开销路。”
她拿出哥哥资助的800元,买了二手手机和简易设备,在微信朋友圈、快手平台开启创业路。起步阶段困难接踵而至:资金短缺、没人气、不懂运营,有时直播到半夜,嗓子哑了还没订单。“但想到果农们看着满仓苹果发愁的模样,就没法放弃。”张秀秀说。
为做好直播,她成了学习狂:每天研究优秀主播的话术与互动技巧;扎进果园跟着老果农学种植,摸清苹果生长周期与管护细节,把自己打造成“苹果专家”;还主动联系县电商服务中心,参加免费培训,系统掌握直播运营、产品包装、物流配送知识。为让网友直观感受品质,她常把直播间搬去果园,现场采摘、试吃,用真诚打动观众:“我卖的不只是苹果,更是洛川人的诚信和口碑。”
在张秀秀的倾力打造下直播间人气渐旺,订单稳步增长。2017年,她注册成立洛川县丰美果业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订单激增让家庭小作坊难以承载,在洛川县电商服务中心帮助下,她搬进产业园区,依托专业仓储、包装车间和直播基地,事业迈入快车道;2019年,公司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如今,直播间粉丝超50万,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破200万元,年销售额超1亿元,还注册“秀之果”品牌,打造出16.5°安心甜苹果标杆产品。
今年5月,张秀秀的公司又迎来重要发展节点,“2025新启航秀之果现代化新厂”正式启动。新工厂占地面积达10亩,配备了先进的双通道8.0智能绿萌选果线,自建了8个冷冻保鲜冷库,还承包了多家源头果园,进一步实现从源头到加工环节保障苹果品质与供应效率。
成功后的张秀秀始终记得乡亲。公司和合作社吸纳了60余名农村劳动力,90%是妇女,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其中包含10余户脱贫户。
凤栖街道许家河村的党延丽,曾因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如今和丈夫在车间务工,夫妻俩月工资近万元,“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2021年洛川苹果遭冰雹灾害,张秀秀不计个人利益收购了1000吨冰雹果,为果农挽回300万元损失;她还免费为周边果农做电商培训,带动100多户果农试水直播,年平均增收3万多元。
凭借突出贡献,张秀秀先后获评“陕西省农村青年电商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多项殊荣。谈及未来,她满怀信心:“计划建苹果深加工车间,开发苹果干、苹果汁延长产业链;还要扩建种植基地,升级冷库与分选设备,打造直播培训基地,培养更多农村电商人才,助力洛川苹果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张振东:
为农民服务好,带村民走富路
记者 任琦
● 张振东和他的农机设备 任琦 摄 在富县茶坊镇畔上行政村,提起张振东,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娃扎根农村多年,从修农机的小师傅变成带大家致富的‘领头雁’,心里始终装着我们。”这位85后农民,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让“农民”二字有了更温暖的注脚。
2005年,高中毕业在外打工几年的张振东,看着村里青壮年陆续外出,农田里的农机坏了都得跑县城维修,心里犯起了嘀咕:“要是家门口就能修农机,乡亲们得多方便。”说干就干,他返回家乡租下一间简陋棚屋,买来维修手册边学边练,还跟着老师傅走村串户当学徒。扳手磨破了手,油污染花了脸,他却硬是把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的“毛病”摸得门清。遇到家里困难的农户,他常常摆摆手:“维修费不急,先把农时赶上。”有时还扛着工具包上门服务。
十几年间,经他手维修的农机具超过2000台次,为乡亲们省下10多万元维修成本,“农机小张”成了十里八乡响当当的名号。2014年,嗅到畜牧养殖商机的张振东,将目光投向山羊养殖。他借钱建起标准化羊舍,引进优质种羊,白天在羊圈观察喂食情况,晚上抱着养殖书籍学到深夜,还主动报名县里的技术培训班,跟着专家学习疫病防控、饲料配比。
功夫不负有心人。养殖场存栏量很快涨到800只,年出栏肉羊500多只,年利润超30万元。日子好了,张振东没忘乡亲:他雇用6名经济困难农户(其中2名为脱贫户),每人每年增收2.4万元;又带领12户村民搞起“养殖户+订单”模式,提供种羊、包技术包销售,让大伙年均增收1.8万元。“跟着小张干,心里踏实。”村民们说起这事,眼里满是感激。
2019年,土地流转热潮兴起,张振东发现不少种植大户被“农机不够用、种地成本高”难题困住。他一咬牙,购置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设备,带着乡亲们成立农机服务队,推出“耕、种、收”全托管服务。从播种到收割,农户只需点个“菜单”,服务队就带着机器上门。“以前雇人耕地,一亩地得100多元,现在小张的服务队只要80元,还省了不少时间。”村民们算起经济账,满脸欢喜。
与此同时,张振东给脱贫户和困难农户定下“三免政策”:免机耕费、免播种费、免收割费。截至目前,累计减免费用超10万元,40多户人家从中受益。2020年,看到本地土鸡养殖零散、销售难,张振东又琢磨起深加工。他跑市场、查资料,最终锁定风干鸡品类,注册品牌、找工厂合作,还跟着电商培训学习开网店。“咱的鸡都是散养吃杂粮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凭借这份品质底气,他的风干鸡渐渐打开销路,线上线下年销售额突破60万元。
张振东把鸡苗免费送给周边50户农户,并定期邀请畜牧专家来村办培训班,从喂饲料到防鸡病,手把手教学。“成品鸡我们按高于市场价10%回收,保证大家不亏本。”张振东与农户签订协议,硬是把“零散养”变成“订单式”,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让小院里的土鸡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宝”。
2021年,张振东又将目光投向“传统美食”。村里老人做的香酥煎饼口感酥脆、麦香浓郁,他便改良配方、升级包装,建起小型加工坊,专门请村里的妇女来上班,6名务工妇女每月能拿到2500元工资。加工坊运营后,他又鼓励农户种植优质玉米,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一条“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就此成型,串起了乡亲们的增收路。
“乡村要振兴,得让更多人愿意留在农村、会干农村事。”张振东的话朴实却有力。从简陋的农机维修棚到规模化的养殖场、加工坊,从孤身一人返乡到带着乡亲们抱团致富,二十年光阴里,张振东把根深深扎进了乡土。他说:“看着大伙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比我自己赚钱都高兴,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村里的明天更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