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漫过川道山梁,洒在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的农家屋顶上。乡间小道上,志愿者王娟和李磊提着新鲜蔬果与药品,轻轻敲响了留守老人李桂兰的家门。这是该村依托全县“情暖空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敲门问好”志愿服务的日常一幕。
今年以来,保娃沟门村聚焦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残障群众日常无人陪、难题无人解的困境,以“五问”服务为核心,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抽象理念转化为伸手帮扶的具体行动,不仅让乡村治理充满人情味,更让文明新风浸润村民心田。
一纸“五问”清单,敲开特殊群体心门
近年来,顺宁镇保娃沟门村青壮年陆续外出务工,留守群体的生活难题逐渐凸显。全村32名独居老人、残障群众中,有的视力模糊、行动不便,有的独自照料病患、缺乏收入来源,生活里的小事常常变成了这些特殊群体的揪心事。
“李奶奶,昨天您说降压药快没了,今天给您带来了,药盒上我写了‘ 饭后各吃1片’,跟您的老花镜放一块儿,拿药时就能看见。”敲开李桂兰的家门后,志愿者王娟熟练地帮李桂兰老人整理药品,李磊则拿起扫帚清扫院子。
李桂兰老人今年70多岁,因视力差、身体弱,连去镇上卫生院都成了难题。“这些娃娃每周都来,问我吃得好不好、身体舒不舒服,还陪我拉家常。人老了,有个人在跟前,心里暖得很。”李桂兰老人的话里满是感激。
同村现年56岁的崔治清,因腿部高位截瘫行动不便,多年来一直靠在县城摆摊修鞋维持生计。2023年年底,崔治清的母亲突然重病卧床,需要全天照料。一边是离不开人的母亲,一边是养家糊口的修鞋摊,崔治清只能放弃营生,全家瞬间断了收入、陷入困境。
得知情况后,村里派出志愿者主动上门“问需求”,帮他对接镇民政部门,申请到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还每天帮他购买食材、照料母亲、打扫房屋。
“ 你看这张爱心联络卡上写的‘ 有事随时打,半夜也能接’不是空话。有一次,我母亲夜里不舒服,我试着打了电话,志愿者很快就来了。”崔治清说,“‘敲门问好’不是走形式,而是真正把我们的难处放在了心上。现在问题解决了,日子又有奔头了。”
三项保障机制,让志愿服务“落地生根”
为了让“敲门问好”不流于表面,保娃沟门村从制度、人员、服务3个维度发力,构建起扎实的保障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持续见效。
在服务规范上,村里严格推行“定人定岗、定时定量、定期反馈”原则。按照“就近、熟悉”的标准,为每位特殊群众配备1至2名固定志愿者,避免帮扶脱节;要求志愿者每周上门不少于2次,每次服务时长超1小时,杜绝帮扶走过场;每月定期召开帮扶推进会,梳理台账里的待办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人员保障上,村里发动镇村干部、热心村民,吸纳党员、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壮大服务力量;同时为每名志愿者购买意外保险,并开展应急处理、沟通技巧专题培训,既保障志愿者安全,又提升服务专业性。此外,村里每月还设定“集中敲门日”,组织志愿者集中入户走访,既扩大服务覆盖面,也让关爱特殊群体的氛围越来越浓。
“ 我们专门建立了‘敲门问好’志愿服务项目台账,志愿者每次上门都要记录在案,当场能解决的标注‘已办结’,需要协调的标注‘待跟进’。现在村民提的建议,基本半个月内就能有结果。”村党支部书记刘元财介绍,台账不仅是服务的“记录仪”,更是对接群众需求的“连心册”。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上门”,文明实践“活”在乡村
截至目前,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的“敲门问好”志愿服务项目,已为全村32名特殊群众解决生活难题120余件。从“问一句需求”到“解一件难题”,从“陪一次聊天”到“暖一颗民心”,这项服务不仅破解了特殊群体的生活困境,更拉近了干群关系,凝聚了乡村温情。
“‘敲门问好’不是简单的上门问候,核心是通过问安好、问需求、问安全、问健康、问建议的‘五问’形式,把‘被动等待求助’转变成‘主动上门解决’。”顺宁镇副镇长、组织委员王佳奕说,“接下来,全镇将总结保娃沟门村的经验,把该志愿服务项目推广到全镇12个村,让更多的特殊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更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治理中真正‘活’起来、‘实’起来。”
如今,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的“敲门声”成了村民最安心的信号,亲切的“问好声”成了最贴心的语言。这一声声敲门、一句句问候,正书写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乡村暖心故事,让文明新风在川道间不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