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如潮,昼夜不息。人们垂首于一方荧屏,指尖滑动之际,世界万象似乎尽在掌握。那荧屏之光,冷而眩目,照见了无数张模糊的脸。我也是其中之一,深陷于这数字之海,以为这便是精神的全部食粮。直到某日,眼睛倦极,心神耗空,方才惊觉:那闪烁不定的流光碎影,竟从未真正滋养过灵魂的深处。
于是决意放下手机。这现代人精神的镣铐,一旦离手,竟是茫然无措。手指空自颤动,似要捕捉那已不存在的虚幻之影。屋内一时寂然,唯闻窗外微风掠过树梢的轻响。目光逡巡四壁,终落定于书架——那蒙尘的旧友,沉默多年,书脊上的烫金字迹已暗淡无光。
随手取下一册,灰尘飞扬如时光的碎屑。翻开扉页的刹那,竟有“嗤”的一声微响,似是旧友隔世重逢的问候。这纸页之声,手机屏幕上无论如何滑动也不会有的;这油墨之气,无论如何贴近荧屏也无法嗅得的。原来读书之事,竟不止于目遇,更须耳闻、手触、鼻嗅,是全副感官的苏醒。
初时心尚浮躁,字句入眼而不入心。然十页过后,渐入佳境。书中世界徐徐展开,不似短视频那般强聒不舍,急于取悦;它自有其节奏,不慌不忙,待读者心静而后能入。纸上的文字黑而沉静,不刺目,不闪烁,仿佛每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都有着落。读着读着,忽觉时光慢了下来,窗外的车马声渐远,心中的纷扰渐息。
这才恍然大悟:往日所读的零碎电子文字,不过是信息的浮沫,转眼即散;而真正的阅读,乃是沉潜,是与另一颗心灵的深度对话。手机阅读使人浮于表面,贪多求快,结果反如熊掰苞谷,掰一个丢一个,终无所获。而纸质书的阅读,因其不便,反生专注;因其有限,反生珍惜。
更深人静时,孤灯下一卷在手,竟有与古今智者促膝长谈之妙。书中人的悲欢离合,思想者的睿智洞察,皆通过这纸墨的媒介,跨越时空,直抵我心。有时读到妙处,不禁拍案叫绝;有时遇到疑点,又可掩卷沉思。这种互动,这种从容,是碎片阅读永远无法给予的。
纸质书更有一种物质性的美。书的装帧、排版、纸张的质感,乃至字体的大小间距,无不体现着出版者的用心。好的书本本身就是艺术品,拿在手中,便有喜悦自生。而电子书则千篇一律,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传递这种温度与质感。
连日读书,心境竟日渐清明。往日被信息轰炸的焦躁渐褪,代之的是一种内在的充实与安宁。方知真正的阅读不是信息的堆砌,而是思维的训练、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升华。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信不诬也。
当然,我非主张完全摒弃数字设备。它们自有其便利处,用于查询资料、获取讯息,确实不可或缺。然若以此取代深度阅读,则无异于以零食代正餐,久而必致营养不良。理想之道,当是知所取舍,让科技为人服务,而非为人主宰。
而今,我每日必划出时间,离开电子设备,专意读书。初始需刻意为之,渐成习惯,终至乐在其中。每读完一本好书,便觉心灵如被清泉洗过,明净而充实。
放下手机,读读书。这不仅是阅读方式的回归,更是生活态度的调整,生命节奏的放缓。在这急管繁弦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份沉静,让灵魂赶上身体的脚步。
夜幕低垂,我又坐回灯下。手指拂过纸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这声音如此古老,又如此新鲜。窗外星辰闪烁,窗内书香弥漫。我终于明白:真正的好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心灵的栖所。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回家。